法韻荊楚之恩施篇:行走在深山里的法院人
一個背簍一副織布口袋
他們把法庭背到了田間地頭
一個信念一腔為民熱血
他們把公平正義帶到百姓心間
在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中
在溪水潺流的崎嶇小路旁
在雞鳴犬吠的土苗村寨里
在阡陌縱橫的芬芳泥土上
那些似曾相識的足跡
那些堅韌不拔的身影
隨著四季的循環和歲月的更迭
在這厚重的土地上愈加清晰明朗
鄂渝邊區的司法屏翰
“阿姨你好,我參觀法庭時發現這地方叫司城路,請問‘司’指的是我們法庭嗎?”在法庭開放日活動上,來自活龍坪中心小學的小朋友細心的發現并提問道。
“感謝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這個‘司’既是指的法庭但不只是法庭。同學們知道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嗎?這個‘司’最開始指的便是土司,改土歸流后土司不復存在。1986年在原活龍坪副司司署遺址附近修建了新法庭,這個‘司’則又代指這里修建的法庭了。”
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終于清,曾是周邊方圓百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表彰軍功,明朝天啟皇帝手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相賜。除主城唐崖土司城外,另設菖蒲、活龍坪兩副司,活龍坪法庭便是修建在土司司署遺址上的人民法庭。
400多年過去了,土司城昔日盛景早已不在,新時代的春風吹拂過土苗山寨,土苗兒女篳路藍縷的英雄本色,穿越歷史洪波,至臻醇厚,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我們那時候什么交通工具都沒有,辦公條件也落后,出門靠雙腿,蛇皮口袋里裝著卷宗和包谷粑粑,一進山就是一天。辦案靠雙手,為了群眾方便,有時候就蹲在田邊寫文書。”在活龍坪法庭工作了數十年的袁遠寬看著法庭的合影回憶著。“你看,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法庭”,他指著一張照片說到。在那個簡陋的法庭里,兩張桌子一拼,就成了公平的殿堂,見證了無數正義的裁決。
活龍坪法庭地處鄂渝邊界,生活條件艱苦、交通極為不便,可艱苦的環境往往鑄就不屈的品質,正如烈焰鍛造出鋒利的寶劍,嚴寒孕育出傲骨的寒梅,38年來,法庭中的每一名干警,始終堅守職責,有扎根20年的談志軍,26年的袁遠寬……他們就如這大山一般,沒有多少人知道,一代又一代接棒前行,堅定而沉默,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給予群眾堅實的依靠。
“最高人民法庭”
官店鎮境屬武陵山余脈,地勢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峽谷幽深。官店法庭是建始縣海拔最高的派出法庭,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最高法庭”。
“邊遠、高寒、經濟不發達、道路坑坑洼洼。特別是冬天,冰雪大,行車更難,連續幾個月缺水吃,電線經常被壓斷,停電更是家常便飯,官店留不住人。”這是2004年恢復官店法庭的建制,黃志佳被派往官店法庭時,他所了解到的情況。官店的3月,冰寒料峭,銀裝素裹,沒有春暖花開的明媚,也沒有春風拂面的溫柔,他的思緒就如這蒼茫白雪,一時不知道是啥滋味。既來之,則安之,隨著諸事安頓, “最高法庭”干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審判工作開始了。
他們記得那個輾轉數省的務工人員,因拿到賠償款放棄了輕生的念頭;記得為了排除建設妨礙,在爭議現場連續15天的蹲守督促;記得為了化解一起長達28年的土地爭議,苦口婆心的勸說;記得在自力更生建設法庭的繁忙日子里,一天辦結7案的奇跡……
官店的惡劣天氣里,讓黃志佳在一次巡回審判的路上摔得遍體鱗傷,乃至今天臉上還留著一道深深疤痕,他從未抱怨,也從不喊苦,正如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名記者的感慨:“用自己的良知守護著法律的底線,腳踏實地、忠于職守的法官們應當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時光變遷,物換星移,但特殊的地理環境改變不了,不少當事人訴訟一起案件要徒步、轉車,輾轉幾十公里,翻山越嶺才能到達。“官店這個地方山大人少,大部分年青人都在外務工,留守老人兒童較多,他們對于網絡操作也不是很熟,每到冬季道路結冰,百姓想要出山都是難事,所以基本上我們都在巡回審判的路上”。剛來的官店法庭負責人廖德勝是從前任庭長口中聽到的這句話。“這里的每座山每一村,我和同事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廖德勝看著已經收拾完畢的書記員,笑了笑,拿起了國徽,迎著朝陽,驅車進入了大山。
大山深處的法官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紀錄片《山區法官》就是講的我們陳庭長。”宣恩李家河法庭新任庭長黃微介紹到。“陳庭長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法官’‘全國優秀法官’‘全國指導人民調解先進個人’等國家、省、州級以上各類榮譽30余項,我們一直以他為榜樣!”
陳升霄是半路出家的司法人,中文專業畢業后當了5年教師,后轉行當上了法官。他出生在山區貧寒家庭里,在親人朋友的幫助下,才順利完成了學業,走上工作崗位。當上法官之后,更堅定了他恪守初心、回報父老鄉親的夙愿。
2005年5月,他剛到曉關法庭就收到一個案件:當地桐子營福利院的一位五保戶老人,已經94歲,在生命彌留之際,卻要起訴親侄子霸占自己的壽棺。因老人行動不便,老人的侄子又住在大山深處,他決定去當事人家里開庭。于是他扛著國徽,繞著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了20多里,到達之后,進行了簡易開庭。最后,在陳升霄的耐心勸說下,侄子想明白了,當天下午主動和村民一起將壽棺抬至福利院,歸還給了老人。
這件事時刻烙在他心上,讓他明白:村里的糾紛往往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耐心,因為它們牽扯的是世代相傳的關系,把一個案件辦好,不能只用法條、一判了之,而是要將心比心,用一片赤誠之心,才能換取當事人的認同、理解和支持。
2021年下半年,陳升霄忽然感到視力明顯下降,放不下工作,他一直無暇顧及,直至一年后,在愛人的催促陪伴下,去醫院檢查,才得知視力下降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并發癥——白內障,需要及時手術。手術順利完成,出院后的當天下午就回到了工作崗位。“衙齋臥聽蕭蕭竹,疑似民間疾苦聲”。走山串戶,維護正義,惠及百姓,向死而生,已成為陳升霄法官生命的形式。
在基層法庭一待就是數十年,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把他34年美好的青春獻給了恩施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事業。“我將我的青春奉獻給了家鄉的法治建設,我不后悔,因為為民司法、無私奉獻才能拓展生命的寬度和長度。”陳升霄說到。如今,雖然告別了法庭,但他仍不忘用自己的故事鼓勵著那一個個“曾經的自己”。
他會別出心裁給剛入職的干警慶祝生日,會在巡回審判的疲憊中說一兩個冷笑話,會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辦案方法如數教給全庭干警,在干警有困難的時候也會第一個出現。他隨時教導著年輕的干警:勤勉工作,為民司法、勇于擔當、不負韶華,這是我們對大山司法人使命的承諾!
恩施是一片特殊的土地
在這里居住的土苗兒女
以其獨特的魅力和
堅韌的精神而著稱
恩法人在工作中
展現出的不屈和毅力
正是這片土地賦予
他們的不凡品質
對法律的忠誠
對人民的赤誠
對司法事業的熱誠
如土苗山歌一樣
在山間溪谷里,宛轉悠揚
它在過去回蕩
在現在回響
在未來回旋
承載著恩法人世代的傳承與期盼
是一曲永恒的歌謠
在時間的長河中
永葆司法初心
傳遞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