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人民法庭(63)| 永葆為民初心 繪就青山“楓景”
“武昌在前頭,逡巡不肯去。為愛青山磯,且對青山住。”因風景秀美、生活幸福,在有記載的歷史上,青山古鎮就曾引得名士流連。武漢市青山區,素有“十里鋼城”之美譽。作為工業新城區,近年來,青山區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更是形成“江水滿眼綠,鋼城白鷺飛”現代工業與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的美好畫卷。美好生活,離不開法治的支撐。青山區人民法院紅鋼城中心人民法庭作為中心城區最大的“家事和道交一體”專業化一類法庭,充分發揮司法便民優勢,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抓前端,治未病”,切實發揮了“小法庭”在共同締造過程中的“大作用”。
隨著嫩綠的芍葉尖在手上上下翻飛,趙阿姨的一兜青菜擇完,一場家門口的“庭審”也結束了。
2023年9月,在武漢市青山區人民法院與北苑社區共建的法治長廊,紅鋼城中心人民法庭法官與社區干部、居民代表圍桌而坐,現場調解一起房屋漏水相鄰關系案。
原來,幾個月前,家住北苑社區的張阿姨發現自家電視墻漏水,考慮到隔壁就是鄰居徐阿姨家的廚房,張阿姨懷疑是墻內下水管道漏水,便多次找徐阿姨協商解決。但雙方不僅沒就漏水問題達成一致,反倒因言語不和導致矛盾升級。
“庭長,街坊們沒事總愛在法治長廊坐坐,能不能請你們來一次現場調解,以案普法?”想起共建法治長廊的初衷就是讓居民享受到“家門口”的“掛號開方”服務,北苑社區書記張琳發起邀請。于是,法庭干警“接單”走進社區,傾聽張阿姨的訴求,詢問徐阿姨的難處,了解圍觀居民們的意見。最終,在法庭干警與社區干部、居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張阿姨與徐阿姨達成調解協議,由徐阿姨負責對張阿姨家中電視墻及電視機進行維修。兩位老鄰居握手言和,笑逐顏開。
揭牌成立以來,紅鋼城中心人民法庭主動融入青山區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將北苑社區作為“無訟”村(社區)創建的試金石,創新“法院指導+社區參與+居民自治”訴源共治機制。
“在社區接到居民糾紛投訴或發現矛盾隱患時,及時對接法庭工作人員,法庭派員到社區開展糾紛化解工作,同時動員街道、社區的退休干部、區優秀黨員等鄉賢能人參與調解工作,推動矛盾糾紛就地調處,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解紛目標。”紅鋼城法庭負責人陳倩倩表示。截至目前,北苑社區共依托該機制調處基層矛盾58件,得到轄區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認可。
紅鋼城法庭進一步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充分創新并運用“法院+交警+保險”、“法院+婦聯”、“法院+社區”、“法院+公安”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在鋼花村街、新溝橋街、工人村街等街道及下屬社區,建立基層矛盾治理點13個。矛盾治理點依托社區綜治網絡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平臺,社區網格員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收集轄區居民的調解請求,派發給法庭,法庭到現場與社區人員一起組織調解,今年以來,平臺共受理案件688件,成功化解585件,將更多矛盾化解在“家門口”,止步于訴前,降低了社會矛盾成訟率。
“法官們放心,姑娘這個月初就把錢轉給我了,上個月還回來看了我!”我院紅鋼城法庭第二次撥出的回訪電話中,徐師傅跟法庭工作人員開心說道。
90年代初,徐師傅與前妻協議離婚,約定女兒小徐由前妻撫養,徐師傅每月支付撫養費260元。后因刑事犯罪,徐師傅服刑九年,無法支付女兒撫養費,刑滿釋放后因愧疚,多年未與女兒往來。2023年初,62歲的徐師傅身患多種疾病,需長期住院治療、護理,將女兒小徐告上法庭,要求其每月按時給付贍養費。小徐認為徐師傅未盡到撫養義務,多年來對自己不聞不問,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為化解兩人矛盾,解開雙方心結。承辦法官多次多地聯合調解員、社區工作人員等組織雙方做調解和釋法工作,經面對面交流、電話溝通等多種方式,小徐同意放下恩怨,每月探望父親并支付800元贍養費。簽署調解協議當日,小徐專門給徐師傅買了一套新衣服,并主動將贍養費轉至他名下。看著嶄新的衣物,徐師傅感慨萬千。
今年以來,紅鋼城中心人民法庭以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以系統思維推進人民法庭“調立審執”一體化建設,先行先試,提供“調立審執”一窗式服務,推動糾紛實質化解。
紅鋼城法庭將“以調促執”“以執推調”相結合,內挖潛力,推動訴訟服務從“分散式”向“一窗式”轉型,提升案件訴訟服務質效,切實打通服務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紅鋼城法庭開通分流引導、訴非銜接、調裁對接、登記立案、繁簡分流、集約送達、跨域立案、在線調解、網上庭審等司法服務。設立訴前調解室,依托全院引入的5個調解組織,安排調解員輪流在訴前調解室開展多元解紛工作。截至10月,法庭委派調解率達94.21%,訴前調解成功233件,訴前調解成功分流率達38.83%,訴前調解案件即時履行率100%。
對于進入審理程序的案件,充分考慮案件執行難度,從有利于案件執行、促成案結事了的角度依法裁判。發揮道交案件“加速度”、家事案件“回到初心”兩個品牌優勢,將調解貫穿案件始終,高度重視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案件法律釋明和判后答疑工作。截至10月,法庭調撤率71.09%、一審服判息訴率95.52%。
對于訴后案件,實行判后回訪和觀護制度,持續跟蹤案件動態,積極督促當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努力促成執前和解。自該機制適用以來,紅鋼城法庭法庭共促成執前和解53案。
“法官,我是青翠苑社區的居民小劉,上次您來社區講法治課的時候提到可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我現在需要您的幫助!”2023年9月份的一天,紅鋼城法庭工作人員接到轄區居民的求助電話。
8年前,25歲的妻子小劉與丈夫小李經人介紹后相識、相戀并結婚,婚后第二年兩人女兒出生。早年,雙方生活非常幸福、和睦。隨著女兒成長,家庭開銷增大,逐漸出現矛盾。
2023年6月,吃飯過程中,小劉和小李又因為家庭經濟開支問題發生爭吵,過程中,孩子大哭,兩人撕扯到一起,小李動手打了妻子小劉,小劉一氣之下報警。警察出警后經過核實、調查,向丈夫小李出具《家庭暴力告誡書》,小李當場向警官承諾不會再動手打小李。
2個月后,兩人再次發生爭執,小李怒急之下又向小劉動手。小劉在醫院消毒、檢查傷口后向法官打來求助電話。
紅鋼城法庭工作人員為小劉開通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綠色通道,引導其完成《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立案、舉證程序。經審查、核實,認定小劉的申請符合條件,在婦聯工作人員、社區民警的共同見證下,向小李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其對小劉實施家庭暴力。
事后,根據小劉的情況,紅鋼城法庭工作人員向小劉釋明了離婚案件的具體法律規定,小劉表示待自己考慮清楚后會依法提起離婚訴訟。
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2023年4月11日,青山區人民法院聯合區公安分局、區婦聯、區民政局在青山江灘結婚登記點舉辦《關于建立反家庭暴力協作機制》會簽儀式。四家單位設立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受理“綠色通道”,深化協同合作,做到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前期響應快速、中期處理及時、后期震懾持續,打擊家暴行為。
為進一步維護安定和諧,紅鋼城法庭在轄區內聘用家事調查員、家事調解員504名,建立家事調處網格,聯合聘請的專業心理疏導人員,發揮“回到初心”家事調解室的作用,將家事審判和家事法律宣傳放在為群眾辦實事和社會治理大局中統籌推進。在共同締造中做好法律宣講員的角色,舉辦“法治夜校”13期,開展“法律六進”27次,組織旁聽庭審8次,組織“法庭開放日”14次,有效傳遞法庭聲音、講好法治故事。
法庭還在新溝橋街、八吉府街的巡回審判點建立“紅鋼城法庭便民服務站”,提供訴訟引導和法律咨詢服務,針對不同困難群體開展精準、聯動幫扶。對于經濟困難、心結難紓的當事人及時給予關懷和幫助,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予以緩交、減免訴訟費,今年以來已有97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