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 湖北法院實踐(4)| 恩施:百里清江之畔 法治新歌嘹亮
清江,自西向東橫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長江湖北段第二大支流,哺育著世世代代土苗兒女,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兩岸青山相對、石峰雄奇,流云飛瀑、絕壁林泉,江水或咆哮奔騰,飛珠濺玉,或潛伏地心,激蕩明崖,吊腳樓群的炊煙和田園勞作的土苗兒女,掩映在青山碧水云天之間,勾勒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壯麗畫卷。
“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悠悠《龍船調》,唱出了土家兒女濃濃清江情,這首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寫盡了土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期待。《龍船調》的起源地利川市,正是清江的源頭,源頭地標處一側,佇立著“清江源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實踐基地”,這是恩施中院和利川市法院主動擔當作為,守護碧水澄清的樣板。
“根據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要求,汪營法庭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清源法庭’,在法庭修建清江縮影,將‘清江共護’理念貫穿始終,確保一河清水匯長江”。利川市人民法院汪營法庭庭長賴永超介紹。
2022年10月,利川市法院掛牌成立“清江源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歸口審理涉清江流域生態環境案件,通過15個法官聯系點、訴調工作站,實現鎮村聯合治理,共護綠水青山;通過構建環資糾紛梯次化解、分層過濾體系,有機融合“刑事打擊+民事追償+行政處罰”,做到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一判三贏”。清江源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獲評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先進集體,做法被寫入《湖北法院開展長江大保護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2018—2022年度)》。
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間,馮某、王某為牟取利益,在明知野生春蘭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情況下,從多地采挖野生蘭草,銷往江蘇南京、宿遷、徐州等地,累計銷售共計22萬余苗,非法獲利5萬余元。
該案開庭前,恩施市法院會同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法院共同到案發地進行實地調查,并就生態修復與林業部門達成意向性協議,邀請專家證人出庭,對蘭花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區域分布等特點進行闡明。
“牽一發而動全身。生態系統的一體化特征讓環境資源案件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成為必然。我們就環境資源案件跨區域司法協作以及行政與司法的協作方面一直在積極探索,并在司法實踐中積極予以運用,‘共抓大保護’的格局漸入佳境。”恩施中院行政審判庭庭長吳任榮說到。
2022年3月22日,恩施州域長江大保護多元共治協作機制建立,清江兩岸“司法引導、行政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良好局面漸起成勢;2023年2月,恩施中院、宜昌中院、重慶市二中院齊聚宜昌,共同發布《長江三峽生態長廊司法協作宜昌宣言》,深化環境資源司法協作;2023年6月,恩施中院與宜昌中院、武漢海事法院簽訂《湖北省清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構建起與清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奏響長江大保護“大合唱”。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風起葉舞,水草倒伏,如歌如訴。如楓葉般堅毅,是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答好流域綜合治理新考卷的不懈追求。
“現在開庭……”5月25日上午,法官劉振華在三里鄉扎魚口村敲響法槌。
2022年11月,宋某邀約同村村民擅自砍伐他人山林中的柳杉木8株、樅樹5株,銷售獲利人民幣2300元。經鑒定,宋某等盜伐的林木活立木蓄積共計6.56立方米。
為“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庭審現場搬到了村口,并邀請鄉政府、村委會工作人員及部分村民旁聽。承辦法官當場釋法明理,并就保護環境、林木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現場宣講、交流、互動,向旁聽人員、周邊村民發放環境資源保護宣傳冊。
“審結一案不是目的,希望通過以案釋法、普法宣傳,提升群眾環保和法治意識,實現源頭預防,才是意義和價值所在。”劉振華說出了他的心聲,也正是恩施法院實行環資案件就地審判的初衷。
通過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站,加強群眾走訪,強化法治宣傳,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并簽訂承諾書。村舍民宅、田間地頭,熱鬧的趕場、院壩龍門陣,內容豐富、趣味十足的法治夜學、小院說事、江畔夜話等輪番上演,生態保護理念深植群眾內心。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為綠色發展注入司法能動,是一個持續而長期的過程。兩級法院要強化責任意識、主動擔當作為,以能動司法自覺擔負守護綠水青山的職責使命。”恩施中院副院長徐東海對巡查隊員說到。
這是今年開展的第三次清江河段巡查活動,巡查隊從恩施市渾水河碼頭出發,在巴東水布埡碼頭靠岸,沿途巡視清江河段及馬水河、巴溪河、野三河、龍王河等支流水面、水岸環境,整治“四亂”現象,進行邊坡護理,對非法垂釣人員進行教育和處罰。
通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執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和大型聯合執法行動,實現200余艘漁船及“三無船舶”上岸,400余名漁民退捕轉產,聯合執法收繳銷毀非法漁具1000余件(套),發現并辦理非法捕撈案件10余起。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恩施法院堅持系統觀念,秉承綠色司法理念,積極構建轄區“環保一體化”大格局,全面展現長江生態保護“司法作為”。今年以來,兩級法院審理環資案件125件,判決支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66.03萬元,放養魚苗3000余尾,補植樹木8000余株,恢復土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
你看,八百里清江奔流磅礴依舊,兩岸民歌伴隨綠水青山傳承,浸潤著土苗文化沉厚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