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湖北法院建設付出綿薄之力,我感到很自豪!
編者按
禮頌盛世,共譜華章。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壯闊山河。如果愛國能具象化,那一定是奮斗的姿態。75載歷芳華,75載筑錦繡,湖北法院人對祖國的愛,融在奮進前行的每一個點滴時刻。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即日起,湖北高院微信公眾號開設《法韻荊楚》專欄,綜合運用融媒體形式,深入宣傳近年來湖北全省法院忠實履行法定職責、全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取得的工作成績。
我出生于1949年10月2日,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共和國同齡人”。我參軍13年,于1982年2月轉業到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直至退休。這一期間,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人民法院審判事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期,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兩庭”(即審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1985年下半年,省法院開始啟動“兩庭”建設,是全國法院最早抓這項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法院。截至1987年底,全省共建成審判庭104個、人民法庭675個,分別占應建數的96%和88.7%。我當時任辦公室秘書科長,跟隨常務副院長胡久明參與此項工作。湖北“兩庭”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關注,打算推廣湖北的經驗,以此推動全國法院“兩庭”建設工作。
1988年3月下旬,最高法院通知我院進京匯報“兩庭”建設工作情況。我起草好了匯報材料,并陪同胡久明常務副院長進京。聽取匯報的是剛剛當選為最高法院院長的任建新同志,陪同聽取工作匯報的是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祝銘山同志和司行局局長王明義同志。任建新院長聽得很認真,不時插話,問得也很仔細。當胡久明匯報到建庭前人民法庭干警“吃飯沒有鍋,睡覺沒有窩,辦公沒有桌,開庭沒場所”的窘狀時,任建新眉頭緊蹙,神色凝重,為基層干警的生活工作環境感到擔憂。當匯報到“兩庭”建成后,人民法庭“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新面貌時,任建新面露微笑,頻頻點頭,深為贊許。任建新院長充分肯定了湖北“兩庭”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并指示在全國法院推廣。祝銘山常務副院長當即表態,爭取盡快在湖北召開現場會,推動全國法院“兩庭”建設工作。
返漢后,我又按要求,將匯報材料修改成了經驗材料,很快呈報最高法院審查定稿。
時年6月初,全國法院“兩庭”建設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武漢召開,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祝銘山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計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各高級法院和計劃單列市法院分管副院長及司行處處長、各省市區計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共160余人參加會議,我院胡久明常務副院長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
之后,與會人員乘車赴咸寧、武漢等法院和人民法庭進行現場參觀,深受啟發和鼓舞。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代表表示,咸寧、恩施、鄖陽這樣“老少邊窮”地區能完成“兩庭”建設任務實屬不易,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建設搞上去。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代表感到,“兩庭”建設能不能搞上去不完全取決于經濟條件,認識上得去是關鍵,湖北恩施和鄖陽等地法院能辦到的事,我們也應該能夠辦到。
從此,法院“兩庭”建沒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我為自己能親身參與這項工作并為此付出綿薄之力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