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理372件勞動爭議案,87%化解在訴前
勞動爭議糾紛訴訟周期長、成本高,是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之一。
2021年7月,陽新縣人民法院攜手陽新縣總工會設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探索“法院+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近三年,工作室受理各類勞動爭議案件372件,結案326件,調解成功率87.63%。
“法院+工會”模式如何化解勞動爭議糾紛?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采訪。
一站式調處,止糾紛于訴前
去年12月30日,隨著陽新縣某煤業公司的131萬余元欠薪款全部支付到位,14名工人近10年的討薪路畫上句號。
2023年,縣“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負責人方賢富接到一個棘手的難題:2015年,因政府管控原因,陽新縣某煤業公司停產,共欠包含運輸工、井下電工、地面電工、機械操作員等14名工人工薪131萬余元,工人欲訴至法院。
為盡快化解矛盾,陽新法院提前介入,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依托“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對該案展開訴前調解。方賢富仔細查看了起訴書、承諾書、拖欠農民工工資登記表等證據材料,并多次與原、被告進行溝通聯系,共議調解方案。
同年8月,雙方最終就款項金額和支付期限達成調解協議,企業于年底前將政府部門撥付的資源補償款支付工人工資。
方賢富說,放在過去,類似的勞動爭議案件須經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前置程序,對仲裁不服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個案件經過“一裁二審”程序,需一兩年,給當事人帶來很大訴累。
如何讓化解勞動爭議糾紛快起來?2021年7月,陽新縣人民法院攜手工會設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引入“法院+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新機制。
只進一扇門——該縣將勞動監察、勞動爭議仲裁的調處職能并入“法院+工會”平臺,加強人民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調解的聯動,涉案當事人“只進一扇門”就能獲得對口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全程做減法——“法院+工會”模式實現程序銜接、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利用工會組織優勢、勞動雙方信任優勢、駐院地理位置便利優勢,一攬子解決糾紛,為勞動爭議及時化解按下“快進鍵”。該模式下,法院與工會通過“訴”“調”對接,為當事雙方出具相應法律文書,其結果具備法律效力,實現勞資糾紛一次性調解、一次性確認、一次性履行完畢。
自該縣“法院+工會”訴調對接工作室成立以來,勞動爭議案件最快3日內調解,對于較疑難復雜的案件須在30日內完成調解。
“開良方”,助企業“堵漏洞”
今年,成達印刷科技(陽新)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建立內部溝通機制,鼓勵新員工和管理層之間的交流。這一改變,源于一場600余元的勞資糾紛。
去年4月21日,入職沒幾天的趙某某發微信向公司人事發出離職申請后離開公司。不久后,趙某某向“法院+工會”平臺投訴,稱公司未簽訂勞動合同且未支付其在職5天的工資,共計615元。
得知被投訴,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文生很無奈,“趙某某還在試用期內,除開周末后真正在公司的時間僅3天,對于離職這事兒當兒戲。公司此前已口頭告知對方試用期一個月合格后方簽訂勞動合同,離職需辦理相關手續,是趙某某違約在先。”
陽新縣人民法院院長王建明說,此案涉及數額雖小,但爭議糾紛一旦處理不好,“受傷”的還有企業。
“法院+工會”平臺采取“背對背”調解,調解員從情理入手,勸說趙某某站在公司角度來思考。同時,調解員從法理角度向公司上了一堂“法治課”,解讀勞動法規定,釋明相關法律風險,列出企業在招工用工中暴露出的“漏洞”。經過一番溝通,雙方的態度逐漸軟化,最終達成和解:企業按照勞動者實際工作3天結算支付工資。
近年來,該縣將糾紛解決端口從訴訟端向訴前調解端前移,以較低成本、較高效率促成勞資雙方“握手言和”。其間,調解人員采取上門調解、“微法庭”等方式,幫助企業提升依法經營意識,盡可能降低對企業經營發展的不利影響。
外延化服務,在異地傳遞溫情
陽新是勞務輸出大縣,其中在浙江溫州的近13萬人。陽新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程良友介紹,該縣依托溫州陽新商會,設立“陽新縣人民法院+陽新縣總工會”駐溫州訴調對接聯系點,讓陽新在溫的職工感受到家鄉溫暖。
去年6月,該聯系點受理一批勞資糾紛,某公司因效益不佳欠薪裁員,拖欠40名員工24萬元工資。
“一邊是員工的合法權益,一邊是企業的經營發展,背后則是對群體性糾紛案件、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綜合考量。”駐地調解員柯享薦介紹,經過5天反復交涉和溝通,該公司將拖欠的工資全部清償,勞資糾紛圓滿解決。
依托“法院+工會”異地聯系點,該縣建立法院、工會、商會三方聯動的工作機制,即發揮當地商會信息資源廣、紐帶作用強的優勢,該縣人民法院與工會、商會常駐調解員信息互通,對疑難個案遠程協助、對集中需求上門服務。
截至目前,聯系點已接受法律咨詢和來訪4000多人次,協調處理勞資糾紛100余起、2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