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老沈的故事
老沈是民三庭法官沈朝明。二十四年默默耕耘在審判一線,他沒有耀眼的光環,也沒有驚天的成績,但卻始終踐行著一名法官的使命與職責。榜樣典型值得誦贊,平凡同樣值得尊敬。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法官老沈的故事。
膠印工人出身
1991年,那個北冰洋汽水賣的很火爆的夏天,20歲的老沈正喝著汽水就聽到了父親開心的笑聲,“朝明,明天去地區印刷廠報到”。聽到這個消息,汽水似乎也為他高興,咕咚咕咚猛地涌進喉嚨里,嗆的他眼淚都出來了。他一邊咳嗽一邊擦嘴角,然后咧出一口大白牙笑嘻嘻的說“遵命,長官”。畢竟是咸寧師專中文系畢業的高才生,正式報到那天車間還簡單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儀式。1991年至1992年3月,滿腹才學的老沈被安排從事膠印工作。害怕一腔熱血就這樣消磨在機器轟鳴中,老沈跟家里人商量后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停薪留職,南下打工。于是老沈來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在東莞市宏遠工業區新科電子廠生產部主管崗位上一干就是3年。1994年10月老沈結束下海經歷,重返印刷廠。就在返鄉后的老沈準備安心在印刷廠扎根的時候,他遇上了一個改變人生軌跡的大事----全國政法系統增編補員。
1993年4月3日,中央政法委、中組部、中央編辦、人事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給政法部門增加編制的通知》(政法〔1993〕10號),通知根據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決定,明確在“八五”期間給政法部門增加編制20萬人,其中法院系統增編42000人,于1993至1995年分三年實施完成,每年各增編三分之一。1994年的老沈聽到法檢系統增編補員的消息時,還不知道法官檢察官具體是干什么的,但他知道這是改變人生軌跡的契機。歡呼雀躍之余,他的內心也十分忐忑,畢竟全國有多少人會去爭這個1/14000,不用算他就知道算不清楚,很有可能就當了“分母”。父親知道他的想法后鼓勵他“如果你想當法官就去考,大不了從頭開始,有什么可怕的”。聽了父親的話,老沈徹底消除了顧慮,下海的3年經歷也告訴他“愛拼才會贏”。
老沈毅然報了名,領回了三本厚厚的復習資料。因備考時間僅有一個月,每分每秒都異常寶貴,除了工作,其他時間老沈全都用來學習。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被一個個攻下,厚厚的法律書籍逐漸“變薄”,12本學習筆記密密麻麻記滿權利義務關系、法律條文解析......?!皺C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這一萬古不變的真理在老沈身上再一次驗證,他用堅持和努力拼來了一個1/14000,實現了從一名普通工人向法官的精彩轉身。
蓄力厚積薄發
1995年3月老沈正式到咸寧中院報到,被安排在民二庭做書記員。3個月后,即1995年6月法院系統對法警進行編隊管理,中級法院單獨成立法警支隊,從司法行政處中分立,作為獨立的職能部門。法警歸編后,老沈因工作需要被調整至刑一庭做專職的書記員。剛進入刑一庭,老沈就遇上了1995年至1996年車匪、路霸、兩搶犯罪、重大傷害團伙犯罪案件嚴打,刑一庭當時有5個審判員、2個助理審判員,書記員卻只有2個,20出頭的老沈承就擔了庭內絕大部分案件的記錄工作。“以前開庭是職權式,開庭前書記員要和法官一起提審被告,1995年尹傳生等人騙取出口退稅案,9名被告人,連續七天提審,每天到深夜,提審筆錄足足整理了3大本材料紙”。書記員除了要手寫各種筆錄,還要用蠟紙刻錄印制審理報告,直到現在老沈右手中指還有刻印蠟紙留下的老繭。雖然工作量比較大,但老沈白天忙完工作晚上還要在昏黃的燈下學習法律專業知識,研讀其他法官的裁判文書,學習他們的辦案思路和敘事說理的技巧。“厚積才能薄發,想要當法官必須要積累”。老沈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在1995年至1999年的這四年里,他研究過二百余份裁判文書,做過5本學習筆記,只為那一刻的到來。
1999年時任刑一庭庭長的江民給了老沈一個故意傷害案,要求他來辦理。老沈認真梳理案情,分析法律關系,鎖定證據,憑著專業的法律素養和過硬的文字功底,他關于被告系“防衛過當”,應處10年有期徒刑的認定得到了江民的認可,他撰寫的審理報告,江民一字未改。宣判后,被告人沒有上訴,檢察機關未抗訴,被害人的親屬也對判決沒有意見,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第一次獨立辦案,老沈就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欣喜之余,老沈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責任的份量。至此,老沈的法官生涯拉開了序幕。
2000年,咸寧發生了一起劫持出租車惡性殺人案。案子分給老沈時,他意識到這個案子不好辦。“被告人系少數民族,處理不好會引發民族矛盾,主犯的兒子正在北京讀大學,還要做好與家屬的溝通工作,而且該案社會影響惡劣,地方領導非常重視”。獨立辦案的第二年就遇到這么棘手的案子,老沈的壓力很大,“法律關系認定不難,難得是如何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老沈連夜制定審理方案和維穩方案,匯報給江民和當時分管刑事審判工作的陳建林副院長。獲得批準后,老沈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審結了該案。經老沈多次與主犯的親屬溝通疏導,及時傳達該案的進展情況,宣判后主犯家人對法院判決無任何意見。這個案子的辦理為老沈贏得了“一刀”稱號,即快刀斬亂麻,辦案又快又好,經他裁判的案子當事人息訴服判決率高。
2014年劉漢、劉維特大涉黑案在咸寧中院公開審理,由于刑事審判經驗豐富,老沈被指令擔任劉維組案件的合議庭成員。該案涉及9個命案,12名被害人,案情復雜,犯罪事實較多,因介入時間短,老沈一面負責9件附帶民事案件的審理工作,一面加班加點閱卷,熟悉案情。該案開庭十四天半,合議庭成員白天開庭,晚上總結當天開庭情況并制定第二天的庭審方案,身體、精力嚴重透支,老沈強打精神硬撐到最后。“在這個時刻個人必須服從集體,集體利益優先”。庭審結束后,僅休息了半天,合議庭成員就投入到審理報告和判決書的草擬工作中,在最高院、省高院相關人員的指導下,修改文書十余稿,最終完成判決書定稿。劉漢、劉維特大涉黑案的審理獲得了中政委和上級法院的充分肯定,案件審判人員被評為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老沈就是這個光榮集體中默默奉獻的一份子。
用丹青書寫正義
掛在客廳沙發后墻上的“淡泊明志、自強不息”是2019年老沈寫給自己的新年寄語。除了掛在自家書房,他的書法大多數都掛在中院官網法官書畫專欄里。
“與書法結緣于師專讀書時,發奮練習書法是在印刷廠工作時,真正拿出來展示是在法院工作后”。“寫字最考驗靜氣,沒有定力可不行”?!皶◣Ыo我最大的影響莫過于修身養性,規不逾矩、云淡風清、寵辱不驚,寫字就如同做人。”老沈從書法中悟出的這些個道理顯然比單純的說教更徹底。在印刷廠工作的那幾年也是老沈年輕氣盛比較浮躁的幾年,全靠書法靜心養氣,法院工作任務繁重,文書寫到頭昏腦漲的時候也全靠寫字平復心情?!跋胍獙懗鰰ǖ拿溃瑒t要曲折有度,把握好度很重要,作為法官同樣也要把握好各種尺度”。2007年有個案件結案后當事人為了感謝他專門送他兩麻袋豆腐泡,他堅決不要,最后實在推辭不過,他花了200元錢買了這2麻袋豆腐泡,一家人足足吃了1整個冬天。不為名利,秉公辦案,廉潔自律,弘揚正義,老沈始終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淡泊明志”的初衷。
時間一晃到了2018年3月,老沈已經從事刑事案件審判工作23年。這一年,咸寧中院為落實司法改革,著力提升司法能力,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老沈主動請纓到審判任務繁重的民事審判團隊。這一年老沈開始穿熨燙后的西裝,開始戒煙,他說“民事審判工作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只有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它,才能不辜負這身法袍和這枚法徽”。
老沈的故事不僅僅是老沈的故事,還是全國各地法院奮斗在各條審判戰線的“老沈”的故事,他們可能沒有榮譽勛章來彪炳業績和榮耀,也沒有文章詩歌誦贊傳唱,但就單憑“法官”這個稱呼他們就可以許下“人民司法為人民”的承諾”。
1995年中央提出進行審判方式改革、法院體制改革任務,24年來司法改革歷經審判方式改革逐漸從民事經濟領域向刑事審判領域擴大,進而延伸到整個司法體制,著力解決執行難問題,改革工作機制和人財物管理體制,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等等重大改革。一路走來,奮斗在一線的法官用無悔的奉獻、吃苦的精神,甘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大道的奠基人,鋪就邁向法治中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