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人 孔乙己 化三千 七十賢
在恩施的山間小巷,有一群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如同孔子門下的72賢人,以智慧和德行,默默守護著社會的和諧。他們,就是“調解員”,他們可能是法官、村干部,也可能是你我身邊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存在,是社會秩序的守護者,是民心的橋梁。
他們的生活,就像一杯茶,有濃有淡,有聚有散。每一位調解員的茶杯,見證了他們與當事人之間的“靈魂碰撞”。他們說,茶是寧靜致遠境界的象征,面對紛繁復雜的調解工作,他們需要的是冷靜與清醒。
在恩施的白楊坪法庭調解室里,每位調解員都堅守著一杯“恩施玉露”,這不僅是土家兒女獨有的飲茶習慣,更是他們對調解工作的熱愛與堅守。面對形形色色的當事人,他們總是耐心傾聽,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一次離婚糾紛中,被告情緒激動,拒收訴訟材料。法庭的調解員們迅速行動,分工合作,聯動開展調解工作。現場由兩名法警維持秩序,法官與村干部“背靠背”對原被告進行詢問,引導雙方宣泄情緒。
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打斷、不評判、不說服,待雙方情緒釋放后,調解員便為他們倒上一杯熱茶,說:“您二位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都休息會兒喝口茶。”不久,雙方都冷靜下來,調解員趁機利用傾聽來的信息,正式進入調解環節。最終,在調解員的努力下,原被告在理性考慮后相互妥協,達成了調解協議。
調解工作的溫度,就像茶水的變化,從滾燙到淡定平靜。對于專業的調解員來說,每一個案件都需牢牢把握。他們堅信:“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問題擺在那里,總要有人處理。”
傍晚時分,調解員的辦公室燈火通明,卷宗堆積如山,而電腦面前的茶杯卻格外顯眼。夜越深,茶味兒越濃,調解思路也愈發清晰。他們在“卷宗堆”里研究戰略方案,在一次次電話調解中,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滿腔和氣與坦坦蕩蕩、公道正派的浩然正氣,解群眾煩心事,做群眾貼心人。
談起調解工作,調解員們也有無奈和委屈的時候。面對“少管閑事!”的指責,面對“這么年輕,社會經驗都沒得,怎么給我們調解矛盾?”的質疑,年輕的調解員一腔熱血,理論知識儲備豐富,卻時常因為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吃了“閉門羹”。但他們不氣餒,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碰壁次數多了,這群調解員調整思路,擺正心態,頂著質疑和委屈,繼續前進!
每調解一起案件,就贏得一次民心;每調解一起糾紛,就贏得一份信任。調解員的心情,隨著案件的解決而變得愉悅。一杯好茶來之不易,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調解員的茶杯,見證了他們的成長。雖然他們分散在恩施不同的崗位,卻因共同的目標聚在了一起。在當地,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七十賢、化三千”聯調隊。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賢”不僅是一個口令,更是對調解員們工作的認可和贊譽。他們“聚”的是“七十賢”力量,“解”的是“三千”人心,用智慧和耐心,化解紛爭,維護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