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贏”商(11)| 護航工業園區發展,這個法庭有“硬招”!
“拖了四年的糾紛,你們不到一個月,就幫忙處理好了。”近日,宜都枝城工業園某大型環保企業負責人將一面錦旗送到宜都法院枝城人民法庭,連連致謝。
一個服務大型工業園的法庭,一年約600件案件,其中半數為涉企案件。面對巨大挑戰,法庭如何在楓橋經驗實踐中創新履職、護航企業發展?
01
關口前移:“訴前調”化解74件涉企案
“法官,我公司起訴的案件標的額較高,訴訟成本可能要大幾十萬,您能不能暫緩立案,先組織我們調解?”2024年1月,重慶某公司因與本地一企業買賣合同糾紛來到枝城法庭起訴,考慮到訴訟成本較高,便向法官提出了訴前調解的請求。
宜都枝城工業園某大型環保企業負責人送來錦旗
法庭征得被告同意后,組織雙方進行了訴前調解,并采取雙方自行協商為主、法官提供專業咨詢和“敲邊鼓”“打輔助”的模式,最終使得糾紛圓滿解決。
“我們在省下數十萬訴訟費用的同時,也不必因對簿公堂傷了和氣。”案件調解成功,雙方公司負責人滿意而去。
“法庭要真真切切為企業減負增效,助企糾紛化解‘零成本’。”枝城法庭負責人王偉介紹,為及時化解企業矛盾糾紛,避免當事人來回奔波,承辦法官在了解到雙方當事人的訴求后,經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開展庭前調解,“夜間法庭”助企不“打烊”。
立案不是起點,結案也不是終點。枝城法庭作為工業園區法庭,堅持做到“撤訴不撤事”——涉企案件關口前移,“訴前調”助企“加速跑”,“多點開花”成功化解多起涉企矛盾糾紛,既當好服務企業合法合規發展的“店小二”,又做好維護企業合法正當權益的“護航者”。2023年該法庭開展訴前調化解涉企案件74件,總標的達910萬元,為當事人節約訴訟費11萬元。
02
部門聯動:解開民生案件“心結”
“我們的工資終于有著落了!”2024年4月,在枝城法庭調解室,一位來自東北的當事人拿著筆墨未干的調解書,激動地向法官和檢察官握手致謝。
簽訂調解協議現場
2022年至2023年7月,7名農民工從吉林、安徽、河南等地來到宜都,為當地某建設公司建設工程項目提供勞務,期間工資一直未支付到位。
2023年8月,該建設公司和一工程公司簽訂了《債務轉移協議》,約定將全部農民工未支付工資轉移給工程公司承擔,但后期工程公司未按時足額支付工資。反復催促無果后,張某和其他6名農民工前往宜都法院尋求救濟。
法庭一方面聯系被告公司了解相關情況;另一方面迅速啟動法檢聯動機制,主動聯系宜都市檢察院,召集雙方當事人共同協商解決。宜都市檢察院制作了《支持起訴書》發放給原告當事人,枝城法庭向被告公司負責人講解了民法典、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相關法律條款,該負責人當即表示愿意配合法檢工作,落實農民工工資。
在法官和檢察官的見證下,雙方在兩周內協商一致并簽署了調解協議,農民工的“薪結”得以順利解開。
近年來,宜都法院不斷拓展“朋友圈”,在訴源治理工作中不斷健全完善與檢察院等其他政法機關、部門的聯動協調機制,出臺《宜都市“法院+工會+仲裁”勞動爭議訴裁調對接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等多項制度,共同為基層民生保駕護航。2023年以來,法庭開展聯動工作先后化解勞動爭議41件,交通事故糾紛77件。
03
能動辦案:為企業解困提供“加速度”
2020年,枝城某大型環保企業與濟南某機械設備生產企業簽訂了設備定作合同,購買石膏條板生產設備兩套,約定期限加工并交付。
因雙方在履行合同中存在分歧,設備一直未能投產使用。期間,雙方互相發函23次,各自在住所地法院訴訟一次,且經法院組織達成和解并簽訂了整改協議,但依然未能如期投產。現原告再次起訴,要求解除合同,退回設備,返還設備款,賠償損失,標的高達500萬。
立案后,枝城法庭負責該案的謝靚法官全面梳理審理思路:四年的極限拉扯,原告錯失了市場先機,眼睜睜看著到手的訂單“花落他家”;被告按原告標準定做的設備,一次次調試仍無法交付……
這次訴訟,沒有贏家。承辦人的腦海里,出現一連串問號:正常的審理周期,企業是否等得起?未知的勝訴權益,企業是否接受風險?有沒有最優解,讓企業損失實現最小化?
隨后,承辦人聯系雙方公司負責人。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六點,承辦人經過耐心協調,勸解雙方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將冷冰冰的談判桌變成了溫情的休憩地。
雙方負責人在各自訴說四年的不易后,又換位體諒對方的付出。四年的怨氣,最后在兩位負責人惺惺相惜的握手中煙消云散。而這,距離立案僅僅不到1個月。
2023年以來,法庭化解的涉企案件共187件,標的額9870萬元,案件平均辦理時間27天。
“在每一件案子里面,為當事人多想一點,把每一步提前一點,找準服務企業的‘方向感’,就能跑出化解涉企糾紛的‘加速度’。”宜都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馮楊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