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夷陵法院的嬗變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孟母三遷”,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法院也經歷了“三遷”。我們是幸運的親歷者、期待者和見證者。
宜昌市夷陵區法院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樣的?它曾經是宜昌縣人民政府司法科(1950年5月)、縣人民法院(1953年4月),1968年1月公、檢、法被軍管合署辦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宜昌縣公安機關軍管小組,辦公地點最后遷至小溪塔東湖路,1972年12月恢復縣人民法院,2001年7月因撤縣建區更名為夷陵區人民法院。
座落于夷興大道28號的法院宿舍樓和辦公樓分別于1982年6月和1985年4月交付使用。這兩棟樓的使用,實現了法院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搬遷---自立門戶。
我1988年到法院,有幸在自己的辦公大樓里上班。當時的辦公條件很艱苦,只有刑庭有獨立的審判法庭,其余的開庭就在辦公室進行,一般是一審一書,合議庭的比較少,有代理人參加的也比較少,所以審判員、書記員一人一張辦公桌,當事人就并排坐在對面的條椅上。當時的記錄用紙和筆,手寫記錄,全院有且只有一臺鉛字打字機,把文字打在蠟紙上,然后上油印機印刷。我們都是草擬完文書后,交給文印室打印。法院機關的條件尚且如此,鄉鎮法庭的環境是更艱苦,橋邊法庭使用的是一臺古老的搖把電話,沒有食堂,要在鎮政府食堂蹭飯吃;樂天溪法庭沒有自來水,年輕的男同志負責到長江邊上挑水,一名女書記員附帶兼任炊事員、負責法庭工作人員的一日三餐。那時的法庭沒有電視,更沒有網絡,晚上是黑漆漆的孤獨和寂寞……記得剛開始上班是單休制,每周只休息一天,后來改成每隔一周休兩天。當時我就幻想,要是每周都是雙休該好??!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代法院人,他們甘于寂寞、樂于奉獻,用艱苦奮斗悍衛法律!
1994年6月,我們法院第二次搬遷,搬至夷興大道27號,在夷陵區的主干道上,門前有一個小的庭院,只能停下幾臺車,好在那時辦公用車少,漸漸地也有了一、二臺私家車。零星的幾臺私家車讓干警們無限憧憬,“什么時候自己也能開著小轎車上下班??!”當時最難的是檔案庫房搬家,那么多的檔案,需要分類、排序、打包,從五樓搬至地面,在新辦公樓又從地面搬至四樓,然后重新上柜。那時我又幻想,如果有電梯該多好??!
搬至新樓后,辦公條件和環境都逐步在改善,慢慢地有了電腦,會議室裝上了空調,每個辦案部門都有了獨立的審判法庭,實現了辦公區和接待區的分離。在2000年左右電腦普及,已乎每個辦公室都配備了電腦,全院掀起了學電腦熱,紙和筆終于被電腦取代。
當時的三峽工程正如火如荼,就有傍著三峽工程,虛構“鐵三辦”向全國各地招工騙錢的詐騙案件,有抱著去搶金磚的目的實際是搶了一塊銅的搶劫案件,還有我們聞所未聞的“民告官”案、“高峽服裝廠破產案”……這一系列的案件都是沒有葫蘆也要畫瓢的案件!我們的法院人不畏困難,迎難而上,引經據典,訪他山之石,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新案、大案、難案!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代法院人,他們勇于學習,善于學習,用智慧弘揚法治!
2013年5月,我們法院第三次搬遷,搬至發展大道東方廣場旁,這是一個發展新區,有一個大的庭院,春有花,夏有果,秋有香,冬有青,還有地下車庫,重要的是我們也有了電梯直達!每個辦公室配備了直飲水、有冷暖兩用的中央空調!還有早、中兩頓工作餐的供應??!為了能便捷地到偏遠的新區上班,干警們陸續買了自己的私家車,偌大的庭院經常被自己的車停的滿滿當當!
當今的社會紛繁復雜,各種新型案件層出不窮。有銀行卡在身上,卡上的錢卻不翼而飛引起的經濟賠償糾紛案件、有將他人個人信息在網上售賣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更有前沿的科技化法庭,讓異地當事人可以在當地法院連線同期參加開庭審理!還有同步的錄音錄像、網絡直播等等,任何的遙遠都不再是距離!和上級法院的聯系,與當事人的溝通等等都因為網絡而一鍵直達??!而且科技化法庭已延伸到基層鄉鎮人民法庭。
我們現在有強大的執行系統。查控系統可以讓執行員在線一鍵查詢出被執行人的各種形式財產信息,比如不動產、股票、車輛、股權、金融類存款及理財產品等等;失信被執行人平臺及限制高消費、資格資質等各方面限制等讓失信的被執行人無法遁形!那些上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自覺顏面掃地的人、那些上了黑名單不能買房置地的老賴、那些被限制高消費不能坐高等次交通工具、不能貸款做生意、不能當法定代表人的老板們等等都主動到執行局交納被執行款項……這些強大的執行措施讓執行法官如虎添翼,為當事人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這就是我們的第三代法院人,他們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用科技為夷陵人民保駕護航!
第一次搬家實現了法院的“獨立”夢,第二次搬家實現了我的雙休夢,第三次搬家實現了我的電梯夢,同時也實現了干警們開著私家車上下班的夢。每搬一次家,變化都是巨大的!我感嘆今非昔比!我感嘆國富民強!我感嘆中國科技在騰飛!
輝煌七十年,祖國萬象更新!
輝煌七十年,我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