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域、多層面協作
——湖北法院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日,全省知識產權審判業務培訓班在武漢開班,由省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一位法官撰寫的《2019—2020年度知識產權案件發回重審及改判情況分析》專題報告,在培訓班上引發熱烈討論。
省法院主要負責人在肯定該報告的同時提出:各業務部門都要認真研究相對宏觀一些的問題,防止辦案質量滑坡。
近年,全省法院發揮在知識產權保護、長江大保護等方面的審判職能作用,踐行“兩山”理念、共抓大保護,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
高效審理涉“卡脖子”技術案件
撰寫上述專題報告的知識產權審判庭法官葉宇,曾成功辦理武漢“智慧城市第一案”。
此前,武漢某管委會投資人民幣1.75億元購買建設“智慧城市”的軟件產品及服務,并委托其下屬控股國有企業執行“智慧城市”建設事宜,相繼與5家IT軟件產品及服務公司簽訂一攬子協議。后因糾紛引發連環訴訟和仲裁。
除標的額巨大外,此案涉及六方當事人利益,還有著名科技巨頭涉及其中。收到86本案卷時,葉宇意識到,遇到難啃的“骨頭案”了!
疫情也增加了審理難度。大多數當事人分布在全國各地,有的在國外。六方當事人雖均有調解意向,但意見分歧巨大。
經過45次線上線下溝通協調,葉宇成功促使六方當事人達成糾紛調解協議。這起標的高達1.75億元的涉外知識產權案審結后,原被告雙方均給葉宇送來錦旗和感謝信。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省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劉建新介紹,湖北法院年均受理知識產權案件1.3萬余件,依法公正高效審理涉及“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以及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案件,嚴厲制裁和打擊各類知識產權侵權、犯罪行為,每年都有案件入選“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十大創新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
為優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機制,早在2017年就正式設立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跨區域集中管轄專利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大幅縮短知識產權案件審理周期。我省法院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被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推廣。
2020年,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審理的小米公司對美國IDG公司提起的禁訴令案,裁定限制美國IDG公司在境外提起同類平行訴訟,彰顯了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智慧與權威。
司法協作,以“共”字為突破口
2020年10月20日,省法院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6月3日,省法院與湖南、江西省法院簽訂框架協議,構建起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審判工作協作機制,推動形成知識產權保護整體合力。
共抓長江大保護,難點在“共”字,突破口也在“共”字。
今年9月,省法院出臺《關于推動審判工作科學發展為湖北加快建成支點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明確要調整優化環境資源審判布局,推動以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江、漢江、清江等綠色生態廊道,以及其他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試點改革。
湖北省法院與湖南省法院簽訂《環洞庭湖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與河南、陜西省法院簽訂《環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與湖南、江西高院簽署《關于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審判工作協作機制的框架協議》,組織省內漢江沿線法院簽訂《關于構建漢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的框架協議》,強化區域司法保護協同聯動。
省法院出臺《關于環境資源審判模式與管轄設置方案的意見(試行)》等文件,明確環境資源審判庭的受理案件范圍,以及省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全省環境資源庭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案件管轄制度。
推動形成多元共治“湖北樣本”
11月1日,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與丹江口市人民法院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司法實踐、人才培養、課題研究等多個層面開展合作。
丹江口法院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此前,該院整合審判資源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重新定位環資庭的普法宣講、部門聯動、司法審判三大職能,“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特色得到凸顯。
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張樂喜介紹,全省共建立了16個專門環境資源審判庭和104個審判團隊,構建起“1+5+10+N”的環境資源專門化審判體系。
此外,在丹江口庫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處,建立44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踐基地,形成“環保法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踐基地+巡回審判點”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新格局。
同時,省法院多次召開推進設立長江生態法院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會,征求意見建議;通過系列調研走訪,為推動設立長江生態法院積極尋求法律、資源、技術和智力支撐。
為健全協作聯動機制,推動形成多元共治“湖北樣本”,省法院分別會同省檢察院、省財政廳等部門聯合下發專門文件,并聯合長江流域管理機構和省直相關部門印發《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構建長江流域(湖北段)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凝聚各方力量,共抓長江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