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青簡 | 一個少年的來信
“小王,最近學習和生活怎么樣,都還順利嗎?”
“謝謝您,周法官,多虧了您的耐心和幫忙。爸爸和媽媽的隔閡化解之后,我心里輕松很多。馬上高三了,我的成績因此也在慢慢上升了。”
“那就好,好好沖刺一下。希望明年你能考上心儀的大學,有什么事可以給我打電話!”
在埋頭趕寫判決書的一個晚上,我想起了這位曾經給我寫信的少年,便給他打了個電話詢問最近情況。
這一切,要從一封特別來信說起……
“尊敬的法官,想請您把這封信告知我爸媽,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再來傷害我。我雖然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但請給我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去年年底,在辦理一起涉房產糾紛案件時,我收到了一封來自當事人孩子的手寫信。正是這封信,最終打開了當事人的心扉,原本的訴訟僵局迎來轉機,一場延續四年衍生七場官司的糾紛終于畫上了句號,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這不是一起簡單的房產糾紛案件。我收到案卷進行閱卷時,“親屬關系”“矛盾曠日持久”“離婚糾紛”等關鍵詞不斷出現在眼前。我感覺案件著實有些棘手。
本案中,原告是李某,被告是王某和周某,李某是王某的表哥,周某是王某的前妻,原告要求二被告共同返還代付的購房款本息共計33萬余元。
我通過檢索關聯案件發現,從2019年開始兩被告的夫妻關系惡化,雙方之間就離婚財產分割糾紛發生訴訟,還與親戚之間就產權爭議、排除妨害糾紛等先后進行了多起訴訟。李某與兩被告之間的財產糾紛訴訟歷經一審、二審、再審,持續時間長達三年。而我承辦的這件案子,則是財產糾紛案件衍生的新訴訟。四年時間,七場官司,當事人之間都有著血親或姻親關系,為何會走到“對簿公堂”這一步?
帶著疑問,我組織了雙方當事人第一次開庭調解。庭審中,被告王某對原告李某提出的訴求沒有異議,而被告周某與原告李某的爭議卻很大。同時,被告周某也針對被告王某提出了不少意見。根據審判經驗,我從庭審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中意識到,本案件主要矛盾不在原告與被告之間,而在被告周某和被告王某之間。
找準了主要矛盾后,我決定先做做兩被告之間的工作。庭后,我通過電話與雙方當事人分別進行了幾輪溝通,試圖勸說他們放下隔閡。但是,兩被告之間因婚姻關系破裂,彼此積怨太深,關系非常之僵。而原告與兩被告之間也因為長久以來官司對峙,信任早已消失殆盡。三方矛盾交織纏繞,案件調解收效甚微,一時陷入僵局而難以推進。
眼看本案審限一步步逼近,當事人之間沒有任何破冰希望,我也打算放棄調解,準備草擬判決初稿。就在這時,我收到了這封來信,是兩被告的孩子——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寫來的。
“尊敬的法官,您好,我現在過得很痛苦,高二是分水嶺,學習任務重,我壓力很大,爸媽鬧離婚、爭財產持續了很多年,這些年,我夾在中間,痛苦不堪……”
“我幾乎是在父母爭吵聲中長大的,我內心一直很痛苦,沒人理解我,好想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爸媽之間相互指責、抱怨、謾罵……近些年的痛苦,來自父母之間為婚姻、為家庭、為財產無休止的紛爭奪利……”
整整三頁手寫信紙,寫滿了父母“打官司”給他帶來的痛苦。親人反目,打官司結下的“梁子”波及到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成績直線下降、失眠等一系列連鎖反應。現在,孩子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糟糕。
“這么多年,為了爭奪財產,打官司結下的仇恨是不是也記恨在我的頭上,這就是你們為了我好,給我留下的財富嗎?”少年在信中發出無聲地“吶喊”。
孩子的“吶喊”,一聲聲敲擊在我心上。為了孩子,我想再努力一次,希望能夠修復孩子父母間的關系,讓身處“旋渦”中的他不再困擾。在孩子的同意下,我以這封手寫信為中心,重新制定了調解策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我單獨約了兩被告在法院的家事調解室進行溝通。這場“調解”很特別,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從雙方各自的利益出發做勸解工作,而是和他們話起了家常,聊起了孩子的成長,聊起了不幸的婚姻給孩子的影響,聊起了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教育疼愛子女。
“小孩很懂事,你們應該真正聽一下孩子的心聲。”我把信遞給了兩被告。
“打著愛我的名義打官司多年,傷害了很多親人,造成的后果,無法用金錢彌補。”“我想問爸爸媽媽,這些年來,你們累嗎?”小孩在信中寫道。
……
孩子父母拿著信件,面露慚色,沉默不語。
“俗話說‘千金抵不過家和萬事興’,你們想給他的,未必就是他想要的。在孩子眼里,相比通過不斷訴訟所爭取到的財產,安靜溫馨的家庭環境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更重。”我緊接著說道。
孩子母親周某淚眼婆娑,抹著眼淚問我:“周法官,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難道我真的錯了嗎?我該怎么做,孩子才能開心起來?”
“孩子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該怎么做,你也有想法了不是么?聽聽孩子的聲音,遵循你的內心就可以了。”
孩子母親緊緊攥著手寫信,主動且堅定地表示“法官,我不想繼續訴訟了,我愿意把房子還給表哥(原告)”。孩子的父親王某也給了我同樣的答復。
“這些年,我們倆爭來爭去,實際上誰也沒有討到好處,還把親戚們都得罪了,親人成為了仇人。”
“是啊,都說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可誰知,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現在。日后,我倆不爭了,給孩子一個平安幸福的家。孩子好,我們才是真的好。”
孩子父母握手言和,有商有量地安排著孩子的生活學習計劃。我想,我應該沒有辜負孩子的期待。
雙方父母與親戚之間“無休止”的官司就此落幕,他們將重心都轉移到孩子的成長上,孩子母親特意送來錦旗。錦旗的背后,我猜應該會有少年的燦爛笑容吧!
枝葉關情,念茲在茲。平凡的“小案件”牽系著不平凡的“大民生”,找到化解糾紛的“鑰匙”,打開當事人的“心門”,情同此心、可抵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