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解在先 法院訴訟在后
湖北日報2023年12月7日第13版
全省“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推進會
黃石市下陸區人民法院通過“法院+工會”模式,幫助勤工儉學的大學生討薪成功
“沒想到這么快就解決了問題!”近日,湖北某商貿公司代理人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字,并當場給付欠款,該公司員工陳某向調解員連聲道謝。
因被欠薪,陳某向武漢市黃陂區人民法院提交立案申請。經引導,案件被委派至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進行調解。調解員了解到陳某急需用錢且人在外地,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組織視頻調解,通過“法院+工會”模式,促成雙方握手言和,就相關賠償問題達成一致。
勞動關系是否和諧,關乎廣大職工和企業的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近年來,省高級人民法院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聯合省總工會積極推動建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新模式,快速、高效、低成本化解勞動爭議。
線下線上兩個陣地并行
近日,一起因工資拖欠引發的多人勞動爭議,經宜都市“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后成功化解。
2021年11月,黃某等6人參與曹某承包的工程建設,但完工后6人的勞務費未結清,雙方簽下欠條,約定于2023年5月30日前付清欠款7萬余元。因到期后追索無果,黃某等6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快速化解糾紛,宜都法院將案件委派到“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進行調解。經過工作室調解員耐心勸解,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書,約定曹某分兩次付清拖欠的勞務費。
此前,全省分四批在全省17個市州、115個市縣部署推進“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2019年,在勞動爭議案件多發、調解工作基礎較好的20個市縣首批試點,實現路徑“破題”;2020年,在40個市縣第二輪推進,在增強實效上“解題”;2021年,在22個市縣第三輪推進;2022年,省法院和省總工會議定,全面推進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全省縣市區實現全覆蓋。
今年初,省法院與省總工會又聯合印發《湖北省“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實施辦法》提出,要將湖北構建為全國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先行區,推進“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全面提質增效。該實施辦法明確,各地法院和工會聯合成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縣級以上工會調解組織全面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
針對當事人起訴到法院的勞動爭議糾紛,適宜調解解決且雙方當事人自愿調解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或委托工作室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法院依照當事人的申請制作調解書,并向當事人送達,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目前,全省縣以上地方全部設立訴調對接工作室,線上工會調解資源全面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兩個陣地同步并行,雙線暢通案件“轉、辦、認”,法院及時轉、盡量轉,工會主動接、快速調,以靈活方式、較短時間化解勞動爭議。
發揮前置作用降低案件發生率
“本以為要開庭判決才有結果,沒想到一次現場調解就幫我們解決煩惱。”近日,蘄春縣人民法院運用“法院+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模式,一次性化解10起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
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間,張某等10人在某公司上班。后該公司拖欠工資,張某等人多次索要無果,訴至法院。
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快速化解糾紛,蘄春法院將案件委派給“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進行調解。
在分析研究案情的基礎上,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員第一時間組織雙方當事人開展調解工作。經過耐心釋法明理,雙方當事人現場核定實際欠薪金額,并在付款時間和方式等問題上各讓一步,最終達成一致。法院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現場制作調解書送達給原被告雙方。至此,10名討薪者吃下了定心丸。
此前,湖北省“保障新發展 法治惠民生”辦實事集中展示活動正式發布十大優秀案例名單,省法院和省總工會推進“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機制上榜。
按照政治立場堅定、業務素質過硬、調解經驗豐富的要求,各地法院和工會加強多元化、專業化調解員隊伍建設,從職工法律服務團、工會法律顧問、勞動人事爭議兼職仲裁員、人民調解員、人民陪審員、勞動關系協調員,以及退休的法官、檢察官、工會干部、人社干部等人員中選聘工作室調解員,制作調解員名錄。
按照“治已病、防未病”的思路,充分發揮“法院+工會”系統功能,省法院與省總工會每年聯合制作精品案例視頻,用成功案例現身說法,不斷提升訴調對接的社會公信力和職工認可度,引導職工用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
今年6月以來,省法院著手編寫勞動爭議訴源治理工作指引,梳理可行治理舉措、有效工作機制、司法建議發力方向以及地方法院典型經驗做法等,探索發揮調解在解決勞動爭議方面的前置作用,降低勞動爭議案件發生率。
我省多元解紛大格局形成
“減輕了職工訴累,降低了維權成本。”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勞動關系領域出現了新情況,而“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將“訴”的權威性和“調”的便利性相結合,使勞動者維權更便捷更高效,推動了矛盾糾紛前端化解、關口把控,能夠起到解決現實問題和疏導社會情緒的雙重作用。
去年,省總工會出臺的關心關愛職工群眾、助力企業紓困解難15條措施,將全面推進“法院+工會”工作列為重要一條。
省法院和省總工會每年聯合召開會議,部署推進“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高效落地。省法院與省總工會每半年通報各地調解案件量和調解成功率,省法院把訴調對接工作納入一站式建設考評,省總工會將“法院+工會”納入“職工說了算”評價機制,并對市州工會實行單項考核。
省總工會對每個工作室給予工作經費用于調解員辦案補貼。工作室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調解的案件,調解成功的,給予調解員相應補貼;經調解未成功的,每件亦給予調解員一定補貼。今年4月,省法院聯合省總工會舉辦調解員培訓班,通過采取在線培訓、案件評析、庭審觀摩、互訪互學等多種形式,加強業務培訓,提升調解能力。
省法院立案庭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法院+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模式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1.7萬余起勞動糾紛案件通過該模式調解處理。
今年11月,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武漢市武昌區法院“訴調對接化解勞動爭議工作法”名列其中。
近年來,全省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通過構建“法院+工會”等“1+N”多元解紛模式,1500多個調解組織、6600余名調解人員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社會調解在先,法院訴訟在后”的多元解紛大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