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视频,中文一区一区三区高中清不卡免费,在线手机中文字幕,五月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關注度拉滿!多家主流媒體聚焦湖北法院這項工作

發布時間:2024-11-20  訪問次數:8414

編者按

 在第三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召開之際,我們匯集了六家權威新聞媒體對湖北法院在長江大保護司法實踐工作及環境資源審判方面的深度報道,這些報道不僅記錄了湖北法院在長江生態保護中的積極作為,也展現了法院在環境資源審判領域的創新實踐和顯著成效。

 通過這些精選的報道,您將了解到湖北法院如何通過法治手段,為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司法保障。從嚴厲打擊非法捕撈、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到推動環境公益訴訟,湖北法院的一系列舉措,不僅彰顯了司法機關的責任擔當,也為長江大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些報道,感受法治的力量,共同期待第三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1.png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歡 實習生 胡吉財 通訊員 蔡蕾

 因在建設施工過程中,超審批紅線使用林地、土地,造成森林植被破壞。國家電投集團湖北某公司被宜昌市人民檢察院告上法庭,訴請該公司承擔生態破壞責任。

 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邀請市林業和園林局提供專業意見,積極引導被告通過購買林業碳票的形式履行損害賠償義務,最終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協議。

 “本案是湖北省首張林業碳票簽發后認購林業碳匯數額最大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也是宜昌中院首例運用‘林業碳匯+生態司法’機制異地認購碳匯的公益訴訟案件。”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吳良志說。

 日前,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包括這起民事公益訴訟在內的湖北法院長江大保護十大典型案(事)例。

 其中,十堰市某環保工程公司、胡某、庹某、夏某、王某某、石某某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案,是唯一一件刑事案件。

 被告單位和五被告人采取“掛瓶子”的手段干擾水質質量監測系統采樣,危害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致使監測數據嚴重失真;將含有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不符合水質達標要求的水體排入水體,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

 “這起案件不僅揭示了長江水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凸顯了社會各方面主體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與義務,也使我們感受到保護長江母親河任重而道遠。”全國人大代表、武漢三鎮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宗關水廠王瓊工作室負責人王瓊在發布會上說。

 湖北地處“長江之腰”,是長江干流流經里程最長的省份。

 湖北法院始終堅持聚焦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依法高質量審理各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以嚴格公正司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

 2022年以來,湖北法院共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11313件,依法審理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各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89件,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相關案件70余件。

 湖北各級法院先后在長江重要干支流、“南水北調”水源地、國家公園等生態功能區設立104個生態巡回法庭和環資審判團隊,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處設立170余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涵蓋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水域和江豚、麋鹿、青頭潛鴨等重點保護對象。

 據悉,湖北現已形成省高院環資庭指導、5個中院環資庭集中管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0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和N個審判團隊審理環境資源案件的“1+5+10+N”環資審判體系。

2.png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湖北法院長江大保護十大典型案(事)例。這些案(事)例涉及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復、行政機關不當履職、噪聲污染危害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

 其中,武漢市人民檢察院訴湖北某公司等四被告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法院判決故意破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的侵權人在補償性損害賠償之外,承擔懲罰性賠償。“這是湖北省首個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例,能夠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的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雙碳法治與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寶分析說。

 十堰市某環保工程公司、胡某、庹某、夏某、王某某、石某某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案,是一起刑事案件。被告單位和五名被告人采取相關手段,干擾水質質量監測系統采樣,致使監測數據嚴重失真;將含有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不符合水質達標要求的水體排入水體,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

 “此案不僅警示企業守法經營,還提示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迅速排查異常數據,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監管體系。”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吳良志說。

 宜昌市人民檢察院訴國家電投集團湖北某公司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是湖北首張林業碳票簽發后認購林業碳匯數額最大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湖南省某公益保護中心訴武漢交通某公司、武漢某高速公路公司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是一起因城市噪聲污染對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造成潛在威脅的新類型環境訴訟案件。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職責使命,也是人民法院保護長江母親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陳旗介紹,全省三級法院已形成省高院環資庭指導、5個中院環資庭集中管轄環境公益訴訟、10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和N個審判團隊審理環境資源案件的“1+5+10+N”環資審判體系。

 2022年以來,湖北全省法院共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11313件,依法審理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各類環境公益訴訟289件,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70余件。

 截至目前,湖北省各級法院先后在長江重要干支流、“南水北調”水源地、國家公園等生態功能區設立104個生態巡回法庭和環資審判團隊,在丹江口庫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處設立170余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涵蓋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水域和江豚、麋鹿、青頭潛鴨等重點保護對象,初步形成“環保法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踐基地+巡回審判點”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新格局。

3.png

4.png

 央廣網武漢11月14日消息(記者譚在龍 通訊員蔡蕾 聶瑩)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十周年之際,最高院從全國法院推薦的60多個樣本中,評選出各具特色的10個示范性保護基地作為環境資源審判十年成果展示。其中,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花香水岸生態保護司法警示教育基地入選。

 據悉,長陽花香水岸項目為宜昌市長陽縣重點招商項目,功能定位為“生態保護治理、文化休閑旅游、休閑農業觀光、康體養生度假”。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該項目實施變形走樣,規劃中的康養項目基本沒有進展,卻以排險及場平名義非法挖山采石,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后相關單位、責任人員均依法受到處理、追責。2022年4月,花香水岸項目環保整改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完成整塊土地面積207.9畝的土地平整復綠復墾,坡面清理整形、坑塘回填覆土和場地平整。為保護當地良好生態環境、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于2023年3月在花香水岸項目所在地掛牌成立花香水岸生態保護司法警示教育基地,旨在打造集環境修復、法治宣傳、警示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2023年以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借助花香水岸生態保護司法警示教育基地,不定期開展環保法治宣傳活動,邀請當地企業主體、村民等同上 “法治公開課”;積極組織開展警示教育、普法宣傳教育等活動,為當地企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人和公眾搭建了普法學習、警示教育、損害修復的嶄新平臺。以該基地為基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相繼在轄區內國家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建立司法保護基地5個,督促恢復林地近4萬平方米,增殖放流魚苗32萬余尾,補植樹木2萬余株。

5.p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蔡蕾 賀玉瓊

 大江大湖大武漢,一城秀水半城山。

 近年來,武漢兩級法院創新探索涉生態環境修復案件“四合一”(刑事、民事、行政、執行)審執格局,不斷提升環境資源審判現代化、專業化水平與司法公信力。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選優配強環境資源審判合議庭,調整充實“1(法官)+1(法官助理)+1(書記員)”審判團隊,積極運用補種復綠、技改抵扣、回填修復等方式進行判決,促進受損生態修復,構建“從懲治到修復、從事后到事前、從局部到整體”的立體化環境資源審判模式,扮靚江城生態顏值。

 保護令助力巡湖護魚

 “你單位對所屬漁場負有管理責任,應當主動積極履行生態保護義務。”這是江夏區法院向梁子湖一家漁場發出的《護湖令》。

 某俱樂部向梁子湖某公司租賃部分水面及湖灘經營水上娛樂運動項目,該俱樂部投入資金運行后,被相關執法部門取締并強制拆除其在湖面上搭建的碼頭設施。

 因無法繼續經營,俱樂部要求梁子湖某公司解除合同并退還剩余租金。雙方產生分歧,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俱樂部向江夏區法院起訴。

 “梁子湖已被列為國家級武昌魚種質資源保護區及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但本案當事人未及時了解新的梁子湖水域管理政策,導致糾紛。”江夏區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法官前往漁場勘驗水域范圍后,現場開展巡回審判。經法官調解,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無異議,順利調解結案。

 考慮到后續可能還會有租賃水面或其他行為造成水域污染,江夏區法院向漁場發出《護湖令》,要求漁場全面落實禁捕工作,加強禁捕宣傳,開展巡湖護魚。

 事前預防,好過事后彌補。近年來,江夏區法院堅持預防性司法理念,通過發布《護湖令》《司法保護令》《司法建議》等,提前防范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損害行為。

 今年5月,江夏區法院梳理近期案件情況時發現,有數起行政訴訟案件均與農村小型水利設施有關:有的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產權不明,無法確定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人,因此出現垃圾堆積,造成環境污染。

 為此,江夏區法院向區農業農村局發出司法建議,從清查摸排明確設施責任主體、督促各街道落實管護責任、加強設施評估及改建三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希望通過各類預防措施,推動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損害行為。”江夏區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每逢世界濕地日、世界地球日等,該區法院都會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普法宣傳。

 在案發地巡回審理涉環境資源刑事、民事案件,在農貿市場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治宣講,在湖邊、岸邊、塘邊號召漁民村民愛水護水……五年來,該院審理的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同比大幅下降。

 司法協作共護光谷生態大走廊

 工地上的建筑垃圾歸誰管?

 2022年,某公司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加快推進某大道排水廊道防汛工程實施,解決周邊區域漬水問題。施工過程中,大量建筑垃圾堆放在工地現場和周邊土地上,壓占了耕地和林地,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

 針對這一損害環境的行為,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被告為施工地所在街道,請求確認施工所在地街道辦未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的行為違法,同時判令其對涉案工程建筑垃圾違法堆放及侵占耕地、毀損林木情況依法全面履行監管職責。

 2023年9月,武漢市東湖高新區法院開庭審理此案,轄區內8個街道的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前來旁聽,以案釋法。

 經審理,法院認為,盡管該街道已督促相關企業采取覆蓋綠網、播撒草籽等生態修復措施,但未完全解決問題。最終,法院判決確認街道未依法全面履行監管職責,應及時整改。

 這一監管職責該如何履行?東湖高新區法院“向后”延伸一步,制作《判后提示》,詳細列明法律規定,說明履行判決應完成的具體事項,為街道全面履行職責提供指導。

 “《判后提示》具有針對性、指向性,對我們很有用處。”街道工作人員說。

 判決生效后一周內,該街道即對企業隨意拋撒、堆放建筑垃圾的行為作出處罰。企業主動繳納了罰款,并啟動現場復耕復綠工作。

 在武漢中院的指導下,東湖高新區法院聯合東湖風景區管委會在馬鞍山森林公園建立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定期回訪調查,跟蹤監督;與江夏區法院、鄂州市梁子湖區法院、大冶市法院、咸寧市咸安區法院簽署《環梁子湖水域環境資源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開展梁子湖小流域治理一體化保護和光谷生態大走廊司法協作。

 “我們將繼續積極發揮司法裁判指引作用,不斷發揮生態環境審判特色,讓光谷生態大走廊越來越多彩。”東湖高新區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探尋生態修復最優解

 持續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的同時,武漢法院始終在尋找生態修復最優解。

 甲公司、乙公司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冶煉銷售、金屬材料制造和礦產資源開采、危險廢物經營等經營項目,生產中存在超標排污、工程車輛未安裝污染控制裝置等行為,受到行政處罰。

 2022年,某環保中心提起公益訴訟,以甲、乙兩家公司存在環境污染行為或風險隱患為由,要求判令兩公司停止侵權、消除危險、賠禮道歉,并賠償生態環境受損至生態修復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

 “兩被告確實存在違規排放行為,應依法承擔生態環境侵權責任。需考慮的是,如何承擔這一責任能讓多方利益最大化。”武漢中院有關負責人說,經多番分析論證,該院環境資源審判團隊提出“技改抵扣”方案。

 法院認為,從企業角度來看,“技改抵扣”能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改造,減輕企業的賠償壓力和信用損失;

 從環境公益訴訟角度來看,企業違法排污問題得到解決,環保技術的提升還能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污染,實現“雙贏”。

 2023年5月,經武漢中院組織調解,某環保中心與甲、乙公司達成調解協議。調解協議還附加一份《社會公益方案》,要求兩家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節能降碳、實施清潔生產、周邊社區聯合開展環保活動等,彌補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

 兩家公司迅速采取實際行動進行整改。例如通過技術改造優化排煙系統、提升煙氣收集效果等,整改成效已通過專家驗收。

 “環境資源案件具有高度復合性、審理專業性強、跨區域性較強等特點。我們將持續踐行‘四合一’審執模式,在實現審判資源效應最大化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徹底修復,讓江城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武漢中院有關負責人說。

6.p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蔡蕾 石志宏 羅瑤

 一水西來,千丈晴虹,十里翠屏。

 宜昌,長江大保護“立規之地”。從“化工圍江”到碧波微漾,青山綠水見證了生態環境的完美蝶變。

 近年來,宜昌法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出“綠色重整”“以‘碳’復綠”新路子,以司法之力守護秀美山川。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宜昌,探尋生態保護的“法治作為”。

 一家瀕臨破產“環保重點單位”的蝶變

 “如果沒有法院雪中送炭,我們企業不可能迎來新生。”10月31日,安能(宜昌)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昌安能)執行董事楊革說。

 公司廠區內,生物質鍋爐正開足馬力運轉,不遠處,鍋爐煙氣超低排放設備已投入使用。“這幾套環保設備今年投入運行,有了它們保障,今年我們的盈利將超過500萬元。”楊革說。

 5年前,宜昌安能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環保重點單位”。

 宜昌安能的前身是宜昌電熱廠,始建于1986年。那時,宜昌市民乘船泛游長江,遠遠就能望見一根150米高的大煙囪。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大煙囪不再是宜昌城區的“風景線”,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根刺”。

 宜昌打響“長江大保護”攻堅戰后,大煙囪倒下了,宜昌安能成為從長江邊撤離的第一家企業。

 2011年底,宜昌安能落戶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2014年重新投產,為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供熱服務。

 “企業重新投產后,因為產能無法完全釋放,加上盲目擴張,導致經營困難。”宜昌安能副總經理毛國穩回憶,幾年后,公司經營陷入困境,不得不向法院申請破產。2019年7月,宜昌市三峽壩區法院受理了該公司的破產申請。

 “我們通過深入實地走訪查看,發現這家企業生產設施完好、職工隊伍穩定,持有國家能源局華中監管局頒發的電力業務許可證,還有成熟穩定的供熱市場,企業重整具有可行性。”承辦法官介紹,經過充分評估,債權人決定對宜昌安能進行重整。

 為助力企業盡快脫困實現重生,三峽壩區法院協調多家法院解除對宜昌安能財產的查封、凍結,讓企業得以繼續生產。

 在法院的幫助下,宜昌安能不僅支付了全部共益債務和部分破產費用、發放了欠發的職工工資,還成功引進宜昌高投公司作為重整戰略投資人。

 重整期間,投資人、三峽壩區法院及管理人提出對宜昌安能進行綠色改造的思路,積極爭取環保專項資金用于生物質鍋爐煙氣超低排放技術改造項目。

 2022年申報,2023年設計、立項,2024年完成改造投入運行。今年前三季度,宜昌安能時隔數年首次實現盈利。

 在宜昌安能廠區的控制室里,屏幕上跳動著生產的相關數值。其中,氮氧化物數值僅為個位數。

 “技術改造前,這個數值是70多。通過技術改造,不僅讓生產排放的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還能有效降低生物質原料的消耗。僅原料這一項,每年就能為企業節約700多萬元。”宜昌安能安全環保總監望峰說。

 這是宜昌法院踐行“綠色重整”理念的縮影。

 今年5月,宜昌中院聯合該市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等11家單位共同出臺《關于建立綠色破產工作機制 助推產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包括建立綠色破產環保協作機制、破產重整企業招商引資產業可行性評估機制、破產重整計劃的綠色評估機制等舉措。

 一批因債務危機等因素瀕臨倒閉的企業,迎來“綠色重生”機會。

 一大片林木的重生之路

 10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地嶺林場,深呼吸,神清氣爽。

 幾個月前,這里開出了湖北省首張林業碳票。

 “碳匯林是‘林業碳匯+生態司法’的落點,在環保公益訴訟案件中,把違法行為修復和賠償責任折算為認購林業碳票替代方式,最終用于補植復綠、生態保護,把生態破壞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實現生態保護和修復成果最大化。”長陽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孫莉說。

 林業碳票是權屬清晰的林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憑證,將林木中的碳減排量轉化為一種具有交易、質押、兌現、抵銷等權能的有價證券。

 今年4月,宜昌選定長陽、秭歸兩縣作為試點縣,探索開發縣級林業碳票,引導涉林案件違法行為人通過自愿認購林業碳票的方式,替代履行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違法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人需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雙重責任。違法行為人不僅要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補種樹木,還需賠償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所導致的損失,以及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宜昌市林業和園林局碳匯專班人員劉洋介紹,把自愿認購林業碳匯引入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替代性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把生態修復的事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完成,可以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的效果最大化。

 8月14日,宜昌中院成功調解一起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某公司以認購3164.56噸林業碳匯的方式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間,被告某公司在建設施工過程中超審批紅線使用林地、土地,非法占用農用地27611.27平方米(合41.41畝)。2022年10月,被告某公司主動對被損毀林木地塊進行修復,重建復綠面積為32841平方米。

 經專家評估,損毀林地的各項生態功能已不復存在,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共計288069.72元。案件受理后,宜昌中院在認定客觀事實存在的基礎上,引導被告某公司通過購買碳匯的方式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該案中,生態修復的地點就選在長陽土地嶺林場。“不久后,那些被損毀的林木,將在土地嶺林場得到‘重生’。”孫莉說。

 今年以來,宜昌在秭歸、長陽積極探索“碳匯+”模式,試點建立“林業碳匯+生態司法”協同機制,已在7起涉林案件中得到應用,違法行為人累計認購7單林業碳票共3300多噸,認購金額達30多萬元。

 10月11日,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園林局聯合印發《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適用認購林業碳匯的意見(試行)》,標志著湖北首個市級“林業碳匯+生態司法”協同機制在宜昌正式確立。

 “‘林業碳匯+生態司法’生態修復新模式,既有效打擊生態環境資源破壞者,增加其違法成本,又解決了補植復綠執行難,讓生態破壞者變為環境修復者。”宜昌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陳莉說。

7.p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蔡蕾 李君

 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近年來,十堰法院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忠誠履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職責使命,推動環資審判工作現代化,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守護仙山秀水生態顏值,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上下游同步、左右岸同行”共促流域綜合治理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攜手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十堰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肩負著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任務,保水護水是十堰“天大的事”。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鮮明的特性。堅持系統治理觀念,凝聚多方保護合力,才能破解流域生態整體性特性與治理碎片化的矛盾。”十堰中院有關負責人說。

 2021年,湖北、河南、陜西三省高級法院在丹江口市共同簽署《關于環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開啟合力保護丹江口水庫生態安全的嶄新篇章。

 為持續鞏固深化三省高級法院合作成果,丹江口法院、鄖西法院、鄖陽區法院聯合河南淅川法院,陜西洛南法院、商州法院建成環丹江口庫區“三省六縣市區”協作機制,圍繞統一環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刑事案件裁判尺度等方面積極開展交流協作,各地環境資源類違法犯罪呈逐年減少態勢,環境資源公益訴訟類案件實現動態清零,司法協作效果顯著。

 多年來,十堰法院司法協作的“朋友圈”逐步擴大。

 與沿江法院攜手,十堰中院與武漢、孝感、漢江等地中院簽訂《湖北省漢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加強區域信息共享和案件研討交流,提高漢江流域司法協作效能。

 與行政機關合作,十堰中院聯合該市檢察院、公安局、生態環境局等10家單位,共同出臺《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構建漢江流域(十堰段)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構建“信息共享、案件通報、執行協作、宣傳配合、溝通保障”五大機制,推動行政執法與環境司法銜接邁出關鍵一步。

 “十堰法院正立足流域治理的整體性、復合性等基本特征,強化一體化履職,推動多元化共治,打造‘上下游同步、左右岸同行’流域綜合治理樣本。”十堰中院有關負責人說。

 “勞務代償”讓生態破壞者改過自新

 “感謝法院給我這個改正機會,我一定當好宣傳員,不僅自己要遵紀守法、愛護野生動物,還要告訴其他人下夾子逮野生動物是犯法的。”

 2022年9月,王某在居所附近設置捕獵夾,獵捕到一只疑似黃麂的野生動物。公安機關在王某家中起獲疑似黃麂的野生動物腿三只、扣押捕獵夾兩個。經鑒定,王某家中的動物制品為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麂屬小麂,屬于保護動物。

 房縣檢察院提起公訴,請求以非法狩獵罪追究王某刑事責任,并以王某非法捕獵、殺害陸生野生動物的行為破壞生態環境為由,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房縣法院審理認為,王某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內使用禁用工具捕獵野生動物,已構成非法狩獵罪。其犯罪行為打破了特定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王某應承擔侵權責任。

 去年5月,房縣法院判決王某犯非法狩獵罪,判處拘役3個月,緩刑5個月。考慮到王某無固定收入來源、經濟困難,無力賠付生態環境損失,判決王某1年內在住所地義務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以勞務代償的方式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去年6月,房縣法院對王某開展“回頭看”座談,通過走訪村兩委及周邊群眾了解到,王某積極協助林政部門在案發地開展法治宣傳,在社區取得了良好反響。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為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房縣法院向縣林業局發出《關于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的司法建議書》,聯合縣檢察院發出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十堰中院與竹溪法院聯合在我國現存最大的野生金絲楠木群落建立法官工作室、發布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為千年金絲楠木披上“法治鎧甲”。

 為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堰中院創新提出《辦理環境資源案件“六個一律”工作意見》,“一律綠章專道、一律專業精審、一律全程公開、一律司法建議、一律線索移送、一律回訪問效”,積極構建嚴厲懲治、判后修復和源頭治理相結合的環資審判工作格局。

 近幾年,十堰法院累計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935件,公益訴訟案件59件,發布司法保護令4件,發出司法建議書12份,移送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及資源受損案件線索7件,環境司法“利劍”作用得到有力彰顯。

 讓凍青古建筑“活下來”“傳下去”

 坐落于漢江邊鄖陽區胡家營鎮凍青溝村的凍青古建筑群,是湖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鄂西北山區古代聚落民居與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長期以來,因年久失修、雜草叢生,再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凍青古建筑群遭到破壞,侵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2020年,鄖陽區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該區文旅局依法全面履行對凍青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

 鄖陽區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主動邀請省文物保護專家現場評鑒,針對文物修復提出合理化建議,依法責令該區文旅局在合理期間內,依法全面履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凍青古建筑的文物保護、文物安全法定職責。

 案件審理判決僅僅是文物保護工作邁出的第一步。“不能一判了之,要讓凍青古建筑得到搶救性修復。”承辦法官說。

 判決生效后,經鄖陽區法院與區文旅局、胡家營鎮政府溝通協調,2021年4月,凍青古建筑搶救性修復工作得以啟動。在案件后續跟進工作中,法官定期就修復進度、修繕方式、日常維護等情況多次回訪。在多方努力下,凍青古建筑群恢復了原有的風貌。

 “文物會不會再次遭受破壞?法院能不能為文物保護再盡一份力?”承辦法官在思考。

 今年4月,鄖陽區法院發出全省首份古建筑保護類司法保護令,進一步加強對凍青古建筑預防性保護,用法治來保障凍青古建筑“活下去”“傳下去”的目標實現。

 十堰文物司法保護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防線進一步筑牢。鄖西縣法院掛牌建設上津古城司法保護基地,設置古城保護法官工作室,發布司法保護令,發布嚴禁破壞古建筑的“十條禁令”;丹江口市法院建立武當山玉虛宮司法保護基地和太子坡法官工作室,將司法服務延伸到文化遺產身邊。

 十堰環資審判工作現代化,有力助推了當地生態建設、文物保護工作。如今,在武當之巔漢水之畔,一幅水清岸綠、草木蔓發,鱗潛羽翔、鷗鷺翩飛,天地明凈、萬物競發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將堅決扛牢長江大保護司法責任,扎實做好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為加快推動湖北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十堰法院力量。”十堰中院有關負責人說。

8.p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蔡蕾 王淼 周法升

 漢江中級人民法院,轄區內有天門、潛江、仙桃三個基層法院。轄區內河流縱橫交錯,長江的支流漢江流經天門、潛江、仙桃。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工作是漢江中院的一項重要工作。

 2015年,漢江中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為湖北第一批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的法院之一。多年來,該院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大局,參與長江大保護,引領轄區基層法院做好生態保護、修復、發展“三篇文章”。

 “我們持續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用司法力量守護美麗家園。”11月12日,漢江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閆小龍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

 司法護航百年老礦完成生態修復

 10月25日,踏進天門市團山礦區,路面平整、空氣清新。中間一汪雨水沉降形成的水潭,水質清澈,波光粼粼。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讓周邊村民叫苦不迭的礦坑。

 團山礦區位于天門市皂市鎮同興村,礦產主要為建筑用灰巖礦,有近百年開采歷史。同興村村民錢大爺記得,過去家里總是灰蒙蒙的,桌椅、床鋪,甚至莊稼葉上都覆蓋著一層白灰。還有日日縈繞耳邊的機器轟鳴聲、工具敲打聲,讓鄉親們飽受噪聲之苦。

 2019年,礦區關停,但未進行修復、覆綠,深達百米的礦坑周圍也沒有設置防護設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2022年8月,天門市生態環境局與相關公司磋商達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協議載明,相關公司在2023年底前完成團山礦區植被壓覆區、石料挖方區、采石礦坑區修復工作,使生態功能恢復到基線水平。

 協議簽訂了,怎樣確保依約履行?天門市生態環境局選擇向漢江中院申請司法確認。

 漢江中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環境資源審判庭)主任陳忠軍介紹,司法確認裁定書和民事案件判決書、調解書一樣具有執行效力。法院裁定雙方之間調解協議有效后,若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

 團山礦區生態修復工程不僅關系到周邊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將長長久久影響到當地地形地貌、生態資源等。漢江中院與天門法院主動介入,定期到礦區開展檢查督導,確保修復工程如期推進。

 “已投入5000余萬元進行生態修復,恢復被毀林地7800平方米,新增林地1萬平方米;播撒草籽12萬平方米,新修礦區道路1700米。”相關公司項目負責人說,修復過程中,法院工作人員經常到礦區宣講相關法律知識,公司上下環保責任感越來越強。

 眼看碎石越來越少,灰塵不再漫天飛、噪聲不再整日響,村民們也紛紛加入生態修復的行列。每當工程隊缺人手時,大家都主動來幫忙。

 如今,團山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已順利通過驗收。相關部門正規劃將這里打造成旅游景點,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我們會持續關注礦區狀況,將司法護航進行到底。”陳忠軍說。

 制度化精細化管理生態損害賠償金

 “被告人陽某,犯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5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犯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陸生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2年10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

 今年1月,潛江法院審結一起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被告人陽某不僅非法從他人手中收購野生動物,還自己捕獵,將獵得的野生動物賣給餐館。不到2年時間里,陽某捕獵野生動物800余只,非法獲利4萬余元。

 “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我們希望通過典型案件審判,幫助大家牢牢樹立生態底線意識和法律紅線意識。”潛江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陽某一案中,潛江法院踐行“刑事打擊+公益訴訟”模式,除刑事責任外,還判令其承擔生態損害賠償金35萬余元,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支付生態損害賠償金是環境損害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常見方式。

 這筆賠償金,要怎么花、花在哪里、如何監管?

 為規范管理,今年,潛江法院聯合潛江市財政局、潛江市生態環境局、潛江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潛江市水利和湖泊局共同發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為生態修復落實落地提供更加嚴密的制度保障。

 該《辦法》明確,當地成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賠償工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統籌用于在損害結果發生地開展的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堅持“專款專用、跟蹤問效、公開透明”原則,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公開,并同時接受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的監督監察。

 “生態損害賠償金并非罰款,最終目的始終是修復生態,還綠于民。”閆小龍說,潛江法院與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使用運行管理機制,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制度化、精細化管理,將更有利于推動責任落實、規范資金管理、保障公眾權益。

 多元化修復模式實現“一判四贏”

 8月盛夏,漢江中院與省檢察院漢江分院、仙桃市農業農村局、仙桃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來到仙桃市五湖黃鱔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將67萬尾魚苗投放入保護區。

 這次增殖放流是王某、劉某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中,兩被告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的替代性修復行為。

 2023年5月,王某、劉某在國家禁漁期駕駛木制機動船到禁漁區(仙桃市五湖黃鱔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使用三重刺網進行非法捕撈,被執法人員現場抓獲。

 省檢察院漢江分院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向漢江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請王某、劉某增殖放流67萬余尾魚苗修復生態環境并公開賠禮道歉。

 案件受理后,經漢江中院細致調解、多次釋法,王某、劉某最終認識到違法捕魚對水產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主動表示愿意購買魚苗投放進行生態補償。

 “非法捕魚損人不利己,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愿承擔修復責任。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保護長江從我們做起。”重回案發地,面對周邊群眾,王某、劉某懊悔地說。

 誰破壞,誰修復;誰保護,誰受益。

 近年來,漢江中院積極探索破壞生態環境多元化修復,靈活適用“補種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第三方治理”等責任承擔方式,構建“原地修復+異地修復+替代修復”多種修復模式,做到懲治違法犯罪、賠償經濟損失、修復生態環境、普法宣傳教育“一判四贏”。

 同時,充分利用在天門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仙桃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潛江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漢江興隆水利樞紐設立的生態司法保護基地和巡回審判法庭,打造集司法保護、法治宣教、環境資源執法司法協同、環境資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于一體的生態保護共同締造平臺,建優建強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沿陣地。

 “我們將不斷踐行‘兩山’理念,充分發揮人民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職能作用,為長江流域在高水平生態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閆小龍說。

9.p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蔡蕾 楊國峰 劉童玲

 作為長江流域專門法院,武漢海事法院管轄區域橫跨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重慶共五省一市2300余公里長江干線和通海可航支線水域。

 滾滾長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涉及到的法律問題數不勝數。

 近年來,武漢海事法院重點謀劃環境資源司法服務保障長江大保護,充分發揮跨區域管轄優勢,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

 “讓專業人做專業事。”11月14日,武漢海事法院有關負責人說,法官聚焦審判主業、社會組織帶來公益效應、研究機構提供智力支持,多方各司其職,努力把每一起環境資源案件辦成“精品案件”。

 漂浮江面、可能損害環境的無主貨船被沒收

 一艘停在江面上的船舶,沒人管、沒人要,該怎么辦?

2023年,天門市水利和湖泊局執法人員在日常巡查時,在漢江水域發現一艘靜止不動的貨船。靠近一看,船上有采砂設備,還有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但空無一人。

 執法人員仔細檢查發現,這可能是一艘經過非法改裝的采砂船。

 麻煩的是,船上沒有留下任何能識別船主或船員身份的信息,船身上有殘缺不全的“淮南貨xxx”字樣,數字編碼已無法辨認。

 “這艘船一直停在這里,不僅影響航行安全,設備使用的燃油還可能引發水污染。”執法人員介紹,船舶不同于普通涉案財產,行政機關扣押后存在看管成本高、處置難度大等問題。

 討論中,大家想起曾到轄區宣講流域綜合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的武漢海事法院,決定向其咨詢。

 “了解案情后,我們建議啟動民事訴訟中的特別程序,認定財產無主。”武漢海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江章鵬說,經過法律程序確認該船舶無主后,法院將其判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避免其長期占據航道。

 天門市水利和湖泊局提出申請后,武漢海事法院法官多次到船上實地勘察,并通過協作平臺多方查找船舶身份,對船身上有“淮南貨”編碼的船排查了百余艘,未有收獲。

 依據民事訴訟法,武漢海事法院發出財產認領公告,在全國范圍內公告尋找船主。

 今年1月,1年公告期滿依然無人認領。武漢海事法院依法對該船舶宣告無主,將其收歸國庫。

 “環境資源審判不僅是對已經發生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認定、判令當事人承擔責任,對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損害,我們也有義務防患于未然。”江章鵬說,及時處置無主船舶,是司法對行政執法予以監督和支持,將生態環境損害降至最低的創新舉措。

 該案帶來良好示范效應。今年,武漢海事法院陸續辦理十余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有效減少了廢棄船舶帶來的環境損害。

 “我們將始終堅持水上岸線一體化保護原則,妥善審理長江流域環境資源案件,用更多精品案件提升流域綜合治理效能。”武漢海事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認購CCER履行長江生態修復義務

 “被告江某,非法捕撈致長江生態環境破壞,將認購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用于生態環境替代性修復。”

 今年4月,經武漢海事法院主持,一起非法捕撈破壞長江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與被告江某簽訂調解協議,江某應支付生態修復費用,并以購買碳匯等替代性修復方式履行。8月,江某通過認購CCER注銷100噸二氧化碳當量。

 湖北中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CCER是指將節能減排項目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進行量化、核證及出售。經過核準的CCER可進入碳交易市場自由流通,有減排需求的企業和個人以及需要進行碳中和的企業、個人,可通過購買CCER來實現減排和碳中和的目的。

 與具有強制性標準的“碳配額”不同,CCER更強調“自愿”:企業通過參與自愿減排項目獲得額外的減排信用,用于抵消其碳排放量或出售,以此獲取部分經濟補償。

 這意味著,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當事人認購的CCER,將用于實實在在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公益活動等方式為環保事業添磚加瓦。

 “通過認購CCER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在湖北法院尚屬首例。”武漢海事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武漢海事法院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湖北中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三方共同建立司法保護與“雙碳”金融聯席會議制度、司法保護與“雙碳”金融綜合協同機制、認購相關碳匯產品及碳排放權交易產品溝通協作機制等,為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賦能增效。

 長江大保護,重在全民攜手。

 近年來,武漢海事法院結合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特點,與相關各方密切合作,共同推進長江大保護司法聯動機制建設——

 與長沙中院、岳陽中院簽訂《長江中游跨區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框架協議》《涉長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積極構建全方位長江中游跨區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格局;

 與黃石檢察院簽訂《共建濕地及湖泊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框架協議》,共建湖北網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

 與湖北長江天鵝洲白 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訂《共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協議》,用法治手段保護長江珍稀生物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未來,武漢海事法院還將繼續發揮跨區域管轄優勢,不斷推動形成長江大保護司法聯動協作新機制。

 將公益捐贈引入司法案件

 “案件當事人捐贈的10萬元資金,可以用于在長江流域開展一線調研、建設科普場館、支持巡護隊伍建設等,我們會拿出具體方案供選擇。”10月23日,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利民向記者介紹該基金會與武漢海事法院的創新合作模式。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長江項目中心38位企業家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多年來致力于開展長江大保護行動,構建政府、科研機構、愛心企業等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臺。

 這樣一家基金會,會與司法機關碰撞出怎樣的合作火花?

 今年1月,武漢海事法院調解一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一家環境研究所起訴一家制藥企業,稱其生產行為造成當地水污染。經調查、鑒定,無法證明污染結果與該制藥公司有因果關系。

 “這家制藥公司無需承擔法律責任,但了解生態環境受損情況后,企業出于社會責任,自愿捐贈10萬元用于公益活動。”武漢海事法院有關負責人說。

 由于水體流動,如今已無法在原污染地進行修復。這10萬元,該怎么用?

 “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實踐難點。例如,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鑒定費難籌措、缺乏專業力量落地執行生態修復項目等。”武漢海事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期從事長江大保護工作的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不僅擁有龐大的生態項目庫、成熟的項目管理機制,還能作為第三方監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使用和管理,真正將其用到刀刃上。

 經武漢海事法院協調,制藥公司與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簽訂捐贈協議。基金會將對10萬元資金的使用方式提出方案建議,由法院與雙方當事人共同選擇確認。后續,基金會將持續跟蹤資金使用情況,隨時監管、長期推進。

 “將公益捐贈引入司法案件中,既能解決長江生態修復中的資金缺口,又對有益于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單位起到良好引導作用。”王利民說。

 武漢海事法院表示,將持續探索社會組織參與長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新路徑,不斷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10.png

11.png

 極目新聞記者 袁超一 通訊員:石志宏 王玉娥 陳雪嬌

 11月13日從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宜昌市秭歸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近日開庭審理了馬某釗等7人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陸生野生動物案。被告人之一的周某星,自愿認購林業碳票,以賠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碳匯損失共計34.58噸,支付價款共計碳匯損失金額3600元。

 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間,被告人馬某釗在未經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伙同被告人張某國在被告人魯某柱、楊某成及周圍村民手中收購捕獲的王錦蛇、黑眉錦蛇、烏梢蛇等野生蛇,販賣給被告人周某星、瞿某永、楊某等人,后出售給他人食用,獲取贓款15萬余元。

 馬某釗等7人以食用為目的,非法獵捕、收購、出售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情節嚴重,其行為均觸犯了我國刑法,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非法獵捕、收購、出售陸生野生動物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11月5日的庭審中,法庭告知被告人具有生態環境修復以及賠償碳匯等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的義務,并詳細宣講林業碳匯認購機制。其中,被告人周某星在販賣中致6條烏梢蛇死亡。經委托林業部門鑒定測算后,周某星自愿認購林業碳票用于賠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碳匯損失。

 本案案涉338條野生蛇,7名被告人均當庭認罪認罰,本案將擇期宣判。

 今年4月,宜昌市選定長陽、秭歸兩地作為試點縣,在湖北省內率先開發縣級林業碳票,將林業碳匯逐步融入環境資源審判實踐。秭歸法院作為試點地區法院,先行先試,率先在全市范圍內探索建立了“林業碳匯+生態司法”賠償新機制,并審結三峽庫區首張林業碳票正式簽發后首例“林業碳匯+生態司法”碳匯賠償案件。

 10月11日,宜昌中院聯合六部門印發《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適用認購林業碳匯的意見(試行)》,標志著湖北省首個市級“林業碳匯+生態司法”協同機制正式建立,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實施。

 該案系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以來,秭歸法院審理的首起非法獵捕、收購、出售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也是秭歸法院首次應用“林業碳匯+生態司法”機制。

12.png

13.png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15日訊(記者耿珊珊 通訊員蔡蕾)

 11月15日,記者從湖北省高院舉行的湖北法院長江大保護十大典型案(事)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以來,湖北法院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63份,促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湖北法院始終堅持聚焦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依法高質量審理各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以嚴格公正司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2022年以來,全省法院共審結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11313件,依法審理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各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89件,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相關訴訟70余件。湖北法院還結合案件審判工作,強化預研預判預警,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63份,促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目前,全省法院環資審判專門化體系基本形成。積極探索屬地管轄與流域(區域)集中管轄并行的環資審判機構體系,全省法院已形成省法院環資庭指導、5個中院環資庭集中管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0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和N個審判團隊審理環境資源案件的“1+5+10+N”環資審判體系。

 全省各級法院先后在長江重要干支流、“南水北調”水源地、國家公園等生態功能區設立104個生態巡回法庭和環資審判團隊,在丹江口庫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處設立170余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涵蓋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水域和江豚、麋鹿、青頭潛鴨等重點保護對象,初步形成“環保法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踐基地+巡回審判點”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新格局。

 同時,湖北法院全面加強省際市際省內跨區域協作協同,先后會同江西、湖南、河南、陜西、重慶等長江流域省市法院,搭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環洞庭湖、環丹江口水庫、秦嶺沿線、三峽生態長廊等多個跨省環境保護司法協作平臺,指導省內三大都市圈、漢江流域、清江流域、環梁子湖水域、環白蓮河庫區等重點功能區法院建立審判協作機制,努力實現長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生態環境的一體化司法保護。

 此外,2022年以來,湖北法院還結合案件審判工作,強化預研預判預警,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63份,促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編輯: 柯學文 曹波
文章出處: 以上各媒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缙云县| 密云县| 福建省| 白朗县| 濮阳市| 枣庄市| 临高县| 南阳市| 连江县| 紫阳县| 鄂州市| 峨边| 荥阳市| 元谋县| 隆尧县| 宜丰县| 体育| 长海县| 西华县| 台南市| 海宁市| 绍兴市| 育儿| 报价| 塔城市| 库车县| 永平县| 兴宁市| 绥棱县| 长丰县| 拜城县| 西林县| 辽宁省| 于田县| 舒兰市| 凯里市| 门源| 屏南县| 宜都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