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展現大“治”慧
禮頌盛世,共譜華章。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壯闊山河。如果愛國能具象化,那一定是奮斗的姿態。75載歷芳華,75載筑錦繡,湖北法院人對祖國的愛,融在奮進前行的每一個點滴時刻。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即日起,湖北高院微信公眾號開設《法韻荊楚》專欄,綜合運用融媒體形式,深入宣傳近年來湖北全省法院忠實履行法定職責、全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取得的工作成績。
作為審判體系的“神經末梢”,人民法庭身處基層一線,承擔著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職責。
2021年7月,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充分發揮人民法庭作用 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強和支持人民法庭工作,為人民法庭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路徑選擇和制度支持。《決定》出臺3年來,全省法院堅持把加強人民法庭工作作為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的重要抓手,用實政策、真抓實干,不斷提升人民法庭審判質效,著力推進人民法庭基礎設施和干部隊伍建設,人民法庭服務鄉村振興、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法治需要的能力水平進一步增強,有力助推了平安湖北、法治湖北建設。
一湖富水碧,大畈枇杷鮮。今年5月19日,在通山縣大畈“枇杷小鎮”,第六屆通山大畈枇杷旅游節熱鬧開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枇杷種植在大畈已經有300余年歷史,這里的枇杷個大味美、汁多肉厚,有“黃金果”美稱。看到大畈枇杷如此有“名氣”,一些經銷商“盯”上了大畈枇杷,也將本地產的枇杷冒充“隱水枇杷”“大畈枇杷”對外出售,嚴重影響了“隱水枇杷”“大畈枇杷”的口碑。
在上級法院大力支持下,通山縣人民法院大畈人民法庭協助當地將“隱水枇杷”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有了法律保護,大畈枇杷成為了當地群眾致富的“金果子”。
近年來,大畈法庭創建了“枇杷法庭”,從源頭化解糾紛,打造服務枇杷專業合作社社員和農戶的“便捷驛站”,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特色水果產業鏈上,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截至今年4月,大畈法庭轄區沒有一起涉水果產業矛盾糾紛的案件進入訴訟渠道。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宜城市人民法院雷河人民法庭創新開展“庭審代訓”工作法,通過“庭前普法”“庭審觀摩”“庭中評理”“庭后調解”“交流座談”5個環節層層推進,提高涉案村居治調干部法治思維和調解能力。
襄陽市襄州區人民法院伙牌人民法庭創新“一卡一訪一包保一名冊”機制,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該工作入選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
稀歸縣人民法院歸州人民法庭將“臍橙產業鏈”與“法院服務鏈”深度融合,根據臍橙產業發展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制定產業相關合同模板,引導橙農、電商、橙企合規經營、規避風險并總結案件辦理中的共性問題,向黨委政府、行業組織發送司法建議和專題分析報告,共促臍橙市場管理法治化。
……
2023年以來,全省人民法庭共開展巡回審判2500余場次。枝江市、五峰縣等地人民法庭對農村贍養案件每案必“巡”,借助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開展普法宣傳,實現了“審理一個案件、宣傳一部法律、教育一群村民”的效果。
武漢水果湖盡收四時風光之美,典藏千年楚文化之韻,地處華中金融城的核心區。2018年1月,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開展金融專業審判,將水果湖人民法庭打造為金融專業法庭。立、調、審全歸口管理,受案涵蓋銀、證、期、保、基等全金融業態,與湖北銀行業保險業糾紛調解中心共建協同發力,打造了“法院+銀保調”的訴調對接“武昌模式”。
專業的背后,金融法庭根據轄區企業實際,個性化定制解紛方案和調解思路:結合“上班族”等當事人時間緊張、應訴不便的實際,在“午間”或“夜間”開庭,讓司法為民觸手可及;以“法治夜校”為載體,開展送法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等活動,從“銀行卡盜刷”“金融理財飛單陷阱”,到“消費中被貸款”,法官通過列舉常見的金融消費圈套,提供一個個“避坑”錦囊,點燃了群眾學法、用法、守法的“萬家燈火”。
安陸市人民法院李店法庭轄區范圍大、企業多,勞動爭議案件頻發。李店法庭聯合人大代表“家”站、人社局勞動爭議仲裁委調解勞動糾紛,促進勞動人事爭議的實質性化解。英山縣人民法院溫泉法庭針對建工類涉企案件,聯合縣住建局建機制、搭平臺、聘專家,構建了“法院+住建+建筑業聯合會”的糾紛化解新格局。
近年來,全省法院不斷擴展多元解紛“朋友圈”,建立“法院+工會”“法院+保險”“法院+婦聯”等“1+N”糾紛聯動化解機制,將各類社會調解資源引入人民法庭,按照專業化、集成化、一體化的思路推進訴調對接機制建設,搭建以訴訟調解為主導,與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律師調解、行業調解相銜接的訴調對接平臺。
2021年以來,全省人民法庭共引入各類調解組織5791個,聘請特邀調解員6769名,委派調解糾紛103835件,調解成功率達50%以上。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省人民法庭辦理司法確認案件12184件。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全省法院加強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主動參與服務共同締造。
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人民法庭積極構建“法庭+社區黨委+各職能部門+物業公司+人民調解員”聯動解紛機制,努力實現“百步糾紛百步停”。宜都市人民法院枝城人民法庭堅持每月參加鄉鎮矛盾糾紛排查例會,積極與轄區其他基層政法單位和村委會(居委會)群眾自治組織攜手,積極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與化解工作。
省法院積極響應省委關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部署,制定出臺《關于發揮人民法庭職能作用參與和服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指導意見》,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參與共同締造的生力軍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人民法庭共參與建設“無訟”鄉村(社區)2883個。
小案占據了訴訟糾紛的絕大多數涉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直接影響著群眾對法院工作的認知評價。
在審理涉民生案件中,全省法院堅持把“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理念作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要求。精準對接基層群眾司法需求,妥善審理婚姻家庭、民間借貸、人身損害賠償、勞動爭議等基層易發多發案件,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始終把調解工作貫穿人民法庭審判活動全過程,積極探索因案施策、因地制宜的調解方式,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省人民法庭調解、撤訴結案386657件,案件調撤率達45%。
高效解紛,激發“好快多省”新活力。咸寧法院在實際運行36個人民法庭基礎上,設立巡回審判點35個、村(社區)法官工作室49個、重點園區廠區訴訟服務站22個。
潛江市人民法院熊口人民法庭成立“小龍蝦產業糾紛調解室”,為小龍蝦產業鏈順暢運轉保駕護航。
宣恩縣人民法院長潭河人民法庭干警常年奔波于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峽谷之中,被群眾贊譽“高山上的流動法庭”。
武漢市青山區人民法院紅鋼城人民法庭推出適老“定制服務”,為老年人在安檢、立案審理、調解、回訪等司法服務環節提供各種便利,優先解決“銀發糾紛”。
枝江市人民法院董市人民法庭圍繞商業解紛“一件事”改革,創新“源頭防范為先、非訴解紛挺前、專業審判斷后、就地執行兜底”的全鏈條“閉環”解紛模式,積極服務地方金融高質量發展,該工作法入選湖北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
……
近年來,全省法院不斷完善訴訟便民服務網絡,加大人民法庭建設力度,按照“庭室站點”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打造全覆蓋、全流程、全天候便民利民訴訟服務體系,即在中心法庭轄區范圍內,未設法庭的鄉鎮建立巡回審判點,在村(社區)設立法官工作室,在重點企業、工業園區、旅游景區設立訴訟服務站,形成了由基層法院、人民法庭、巡回審判點、法官工作室、訴訟服務站組成的點面結合、城鄉覆蓋的司法服務網絡,跑出了群眾解紛、法官辦案的“加速度”,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司法幸福感和滿意度。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省人民法庭共受理案件894397件,審結858885件,約占同期全省基層法院收、結案總數的25%,占基層法院民商事案件總數的40.7%。
2022年1月,省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全省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明確將將人民法庭建設項目納入省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加大對人民法庭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和階段性重點工作任務的支持保障力度。
近年來,湖北法院堅持把人民法庭建設作為打基礎、固根本、利長遠的重要工作,推進重心下移、資源下投、力量下沉,統籌推進人民法庭職能優化和布局調整,全面提升人民法庭工作水平。
在對全省人民法庭建設情況摸底調研基礎上,湖北法院積極爭取機構編制部門支持,聚焦法庭設置半徑過大、力量分散、功能弱化等問題,堅持“一庭一策”,對全省人民法庭布局進行重新優化調整,保留運行503個、重啟48個、新設24個,調整后實際運行575個人民法庭,努力實現司法服務全覆蓋。優化職能定位,加強426個農村綜合法庭建設,推進149個城區城郊法庭專業化轉型,實現城鄉法庭差異化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信息化建設水平影響人民法庭工作質量效益,也關系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
湖北法院廣泛開展智慧法院深化應用推進年活動,充分挖掘信息化、數字化應用潛力,575個人民法庭網絡基礎設施及安防系統已全部建成并接入全省統一管理平臺,實現了跨域立案、網上立案、電子送達,建成了一體化立案訴訟服務平臺,全面推行訴訟費繳退“碼上辦”模式,打造了全覆蓋、全流程、全天候便民利民訴訟服務體系,努力讓當事人打官司“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2023年全省人民法庭網上受案數達149988件,使用電子送達案件數量為278461件,年均增長率近40%。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2021年,湖北法院出臺《關于加強人民法庭干部工作的若干意見》,樹立鮮明用人導向,激勵干部在人民法庭干事創業。通過建立健全“省級統籌、以案定額”法官員額動態調整機制,為基層法院申請增加編制74名、增核法官員額334個,把有限人力資源向基層案多人少矛盾集中地區傾斜。建立中長期培養和激勵關愛機制,在領導干部選任、法官等級晉升、法官助理入額等方面向人民法庭傾斜,將人民法庭打造成為干部培養鍛煉基地。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80后”人民法庭庭長218人,“90后”人民法庭庭長41人,“80后”“90后”人民法庭庭長占比近50%。近年來,全省有57名人民法庭庭長被提拔為基層法院、檢察院領導班子成員,55名人民法庭庭長落實四級高級法官待遇,200余名長期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干警交流輪崗。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湖北法院將堅持和發展人民法庭制度優勢,推進人民法庭專業化、規范化、智能化建設,著力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打造人民法庭服務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湖北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