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韻荊楚之鄂州篇:一子落而滿盤活
訴訟案件是社會矛盾糾紛的“晴雨表”,但是,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不能僅僅依靠訴訟,而應采取多種方式,實現源頭預防和社會治理現代化。?
2023年,鄂州兩級法院受理各類案件26683件,其中新收案件漲幅達37.53%,位列全省第一;法官人均辦案292.27件,位列全省第三……
案件增量如何遏制?衍生變量如何控制?“案多人少”困局如何破解?
做深做實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實質化解是根本出路。
近年來,全市法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重要指示,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實好“調解在先、訴訟斷后”的要求,從訴前、訴中、訴后各環節精準發力,以良法善治助推鄂州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群雁高飛頭雁領,船載萬斤靠舵人。
黨的領導是人民法院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證。鄂州兩級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找準職責定位,推動將“萬人起訴率”“無訟村(社區)”納入平安建設體系,鄂城區全區啟動“無訟村居”創建,華容區、梁子湖區多個“無訟村灣”掛牌。
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必須“立足全局謀一域”,共建共治共享是突破口。
鄂城區法院作為鄂州的主城區法院,其案件數量在全市占比近六成,2021年以來,民商事案件逐年遞增20%左右,法官年人均收案400件以上,辦案壓力巨大。
為了切實緩解“案多人少”矛盾,鄂城區法院主動向黨委提出共建區級綜治大平臺方案,推動成立了集矛盾調處、訴訟服務、法律援助、信訪接待和網格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實戰化綜治中心,并將訴服中心整體遷入,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自2022年12月8日運行來,2400余件矛盾糾紛得到分流處置。
今年1至7月,市中院與多家“總對總”合作單位實現信息共享、協同治理,做好“分對分”“點對點”在線訴調對接,涵蓋了8家調解組織36名調解人員,推動更多力量向疏導端用力。
積極融合鄂州“巧巧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室”等工作品牌,梁子湖區法院“梁法巧治”項目聯系點在13個村掛牌運行。
……
從“以我為主”到“主動融入”,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壹引其綱而萬目張,在黨委政府的主導下,起到了“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上醫治未病”,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是筑牢“無訟”的第一道防線。
鄂州兩級法院堅持把非訴訟機制挺在前面,不斷深化“法院+婦聯”“法院+道交”“法院+物業”訴調對接機制,依托鄂州楚商聯合會成立全省首個商會“共享法庭”,搭建常態化溝通平臺,以會議紀要、聯動方案等形式固定協商成果,促進各方解紛力量同向發力、前移化解關口。
去年,全市法院受理金融案件1643件,其中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銀行卡(信用卡)糾紛同比分別上漲254.96%、173.25%,在各類案件中漲幅第一,躍居民事類第二大案由。
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社會關注度高,工作難度大,應如何提升治理質效?
市中院立即展開調研分析,發現鄂州市金融監管部門與司法機關合力不足,金融調解組織尚未成立,非訴訟解紛渠道單一,以致于司法程序成為不良資產處置前置程序,導致涉金融糾紛訴訟案件暴漲。
今年4月,市中院向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鄂州分局發出了加強金融案件訴源治理的司法建議書,從建立金融糾紛調解組織、定期會商機制等方面提出建議。
有“諫”有“納”,落地有聲。5月,市中院、市司法局、市金融監管分局聯合召開座談會,構建“法院+司法+金融”模式。7月,市中院與市金融監管分局簽署了《關于建立“法院+金融”糾紛訴調對接的合作備忘錄》,推動“鄂州市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與糾紛調解中心”建設,共謀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
截至7月底,涉金融類糾紛訴前調解啟動,調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相關案件同比減少47.99%。
訴前聯動抓“前端”,大量矛盾糾紛止于未發、止于未訟。
1至6月,全市法院訴前調解成功案件2748件,訴前調解成功分流率36.83%,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調解被譽為“東方經驗”“東方之花”,是推動糾紛實質化解、促進事心雙解的不二法寶。
家住湖北武漢的李某下班后因突發疾病去世,其家屬在辦理殯葬事宜過程中,未能與殯葬中心就費用問題達成一致,繼而引發糾紛,使逝者長達一年無法火化。
本案中,市中院承辦法官秉承“調解優先、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靈活采取“背對背調解”方式,一方面向家屬釋明遺體保管費用增加的風險以及安葬逝者的法律義務,引導家屬顧及倫理道德、遵守公序良俗;另一方面,向殯葬中心告知殯葬協議的費用爭議以及侵害死者人格利益風險,同時為殯葬中心爭取權益。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化解雙方的矛盾,讓逝者安息、入土為安。該案被《人民法院報》整版報道。
“楓橋經驗”注重審判與調解的聯動,調解先行、司法終局是理念。
人民法庭作為法院的“神經末梢”,貼近基層、融入一線,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前沿陣地。
全市8個人民法庭、14個巡回審判點、11個法官工作室、5個訴訟服務站,覆蓋了80%的鎮街、70%以上的村社。
鄂州兩級法院注重強化人民法庭基層解紛“橋頭堡”功能,綜合考量矛盾成因和鄉土人情,把調解工作融入人民法庭審判活動全過程,將庭審現場“搬到”社區廣場、田間地頭、漁港碼頭開展巡回審理,最大限度促進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
去年以來,全市人民法庭累計化解矛盾糾紛2833件,糾紛就地化解率為90.58%,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以案促治是最大司法擔當。
鄂州兩級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充分發揮司法的修復和治愈功能,努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使矛盾糾紛得到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靠前貢獻司法智慧,市中院連續三年發布《全市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審查報告》,對于行政審判中發現的行政執法突出問題,提出糾正及治理建議,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決策參考;院長帶隊走訪10個重點行政執法部門,“一對一”發送司法“體檢報告”,促進行政機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
深入挖掘司法案例“富礦”,有機統一法律原則精神與群眾樸素情感,用示范判決、模擬法庭、發布典型案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小案件、大道理”。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共有6篇案例獲評省級有關業務條線典型案例。
針對競業限制、物業管理、交通事故等審判實踐中發現的現實問題“把脈”“開方”,當好社會治理的“啄木鳥”,發出司法建議23份,回復率、采納率均達到86.96%,實現“辦案一件、治理一行、惠及一方”。
……
結案只是程序了結,并不意味著工作結束。
強化裁判文書說理和判后釋法答疑工作,做實跟蹤幫扶,變“坐堂辦案”為“主動服務”,努力讓當事人真正從內心服判息訴。
今年1至6月,全市法院一審民事、行政新收案件4834件,同比下降31.61%;其中一審民事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8.29%,位居全省第一。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strong>鄂州兩級法院將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樹牢“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著力打造訴前、訴中、訴后全鏈條解紛體系,用矛盾糾紛“最優解”答好基層治理“民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