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會”,漢川繪制多元勞動解紛新“楓”景
“謝謝法官,幫我要到了工資,我心里總算是踏實了。”近日,漢川市人民法院通過“法院+工會”訴調對接模式,又成功調解一起追索勞動報酬案件。
近年來,漢川法院堅持在黨委領導下開展訴源治理,與市總工會密切配合,打造“法院+工會”多元解紛機制,推動調解工作扎實有效開展,大量勞動爭議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有力保障了企業用工穩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書寫了漢川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構建聯動機制,
打造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新模式
漢川市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孝感縣域經濟“龍頭”,擁有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0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0余家,務工人員多,勞務糾紛風險大。產業發展要行穩致遠,離不開和諧健康的勞動關系。有效化解勞動糾紛,對于企業與勞動者都至關重要。
早在2019年,漢川法院就與市總工會在馬口人民法庭建立勞動爭議糾紛訴調對接機制,成為首批納入省法院和省總工會統籌規劃的“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試點單位。2023年5月,漢川法院、市總工會協作,在市經濟開發區城北人民法庭成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依托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全力打造“訴源共治、平臺共建、糾紛共解”的“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新模式,多途徑、多層次調處勞動爭議。
2020年3月,馬口鎮某紡織公司員工吳某在工作期間,左手手腕被機械絞斷,但是吳某既沒有與該紡織公司簽訂勞務合同,也沒有購買工傷保險。事故發生以后,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案件經人社部門仲裁后進入法院訴訟程序,通過“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機制提前介入、快速處置,調解員認真分析案件爭議焦點,認為事實勞動關系成立,直接圍繞雙方的爭議焦點——工傷保險待遇賠償進行調解,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便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法院依申請對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企業也及時支付了賠償。
2023年1月至今,漢川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83件,通過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結案117件,撤訴43件。
強化多元解紛,
推進勞動爭議化解在基層
2024年4月16日,某鄉工業園某企業員工李某在工作中突遇貨梯從三樓墜落,導致李某受傷,后送至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事件發生后,該鄉黨委、政府立即積極應對處理,邀請法庭介入進行訴前調解。法庭依托“府院聯動”、“5+N”調解機制,與當地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會組織密切溝通,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精心研判案情,法庭干警多次與民警前往園區現場,了解事實真相,制定糾紛化解預案。李某家屬傷心過度昏迷,法庭干警主動前往死者李某家中,安撫家屬情緒,了解相關訴求。
考慮到雙方當事人對立情緒比較嚴重,為避免矛盾進一步擴大升級,工作小組從“法理、情理、心理”三方面入手,采取“背靠背”方式,反復向受害者家屬與企業負責人進行釋法明理,耐心疏導,經過多輪思想工作和意見交換,雙方終于達成一致意見,簽訂調解協議,法庭干警主動為該協議進行司法確認,該企業按期履行,成功化解矛盾。
為打通勞動爭議調解的“最后一公里”,漢川法院創新開展“站庭聯動”機制、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三進”等活動,將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延伸至轄區7個人民法庭。依托“法院+工會”調解模式,實現了法院與工會的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有效強化工會參與協調調解職能,促進糾紛預警聯動,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貫穿于勞動爭議化解全過程, “法院+工會”多元解紛成效逐漸凸顯。
依托訴前調解,
推動勞動解紛效能提升
“多謝法官出面調解,我們的問題才這么快得到了解決。”拿著調解書,某供電公司員工感慨萬千。
2023年9月,法院受理了一批勞動者訴某供電公司社會保險糾紛案。原告辦理退休手續時發現,公司未為其繳納工作起至2003年11月期間的養老保險,與公司協商無果后,向法院提起訴訟。該批案件共計兩百余件,涉及群體多,社會關注度高。
在了解情況后,法院多元化解中心成立專項小組,精心研判案情。訴前調解法官和調解員多次前往被告公司,從訴訟風險、訴訟成本、社會影響等角度出發,做好雙方調解工作,通過釋法明理、多輪協商,最終這起案件得以在訴前調解成功。
法官將這起案件作為示范案例,引導其余勞動者與該公司在庭外順利達成和解。為增強調解書的強制執行力,法院出具“訴前調書”字號民事調解書,若被告公司未能按調解協議履行義務,原告可依據該民事調解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截至近日,漢川法院已受理該批案件76件,均達成調解協議并出具民事調解書。
讓職工安心,讓企業放心。漢川法院通過“訴前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督促當事人及時履行調解協議內容,妥善、高效解決勞動者與公司之間的糾紛,實現簡案快審、繁案精審、審執聯動,推動勞動解紛效能提升,實現了將勞動糾紛止訴于源、息訴于調、化訴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