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天調解240起案件,這個法官不簡單!
“這樣的辦事效率,真正給我們老百姓解憂了!”,11月13日,6起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的雙方當事人在案件調解后對著承辦法官感激的說道:“謝謝您及時的解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高效、為民!”
源起宣恩某單位與六戶租戶之間存在租賃合同糾紛,雙方協商多次都無法解決問題,后原告(宣恩某單位)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將被告起訴至宣恩法院。受理這六起案件后,承辦法官認真查閱卷宗,因為六起案件原告相同,且案件性質相同,遂啟動“速調機制”,積極組織案件當事人進行調解,向雙方釋法明理,搭建起溝通橋梁,做到“心平氣和”解決矛盾糾紛,經過三天三次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簽訂了調解協議,并得到當事人一致好評。
于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一幕,然而對承辦法官來說,這卻是經常發生的場景。
這位法官叫陳升霄——宣恩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戰斗在基層審判工作第一線28年,在平凡工作崗位上有著不平凡表現,被親切地稱為“農民庭長”、“和諧使者”,據悉2018年1月至今,他已經調解了240件案件。
來自農村,更懂“民心”
陳升霄法官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于家庭貧困,在父母的堅持下和三個哥哥的資助下,才得以完成高中、大學學業。從跨進法院大門的那天起,陳升霄便深知自己挑起了實現公平正義的擔子,使命崇高而光榮,他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做個剛正不阿、公正無私,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法官。
態度決定效率,專業決定質量
在民事審判中,經常會出現新型案、疑難案、骨頭案,陳升霄就是憑借著這樣一股子學習、鉆研的勁和對工作對群眾負責任的態度,把法律法規爛熟于心、運用自如,使很多復雜棘手的案件得以順利審結,其辦案的效率高、質量好無不讓人稱贊。在陳升霄主審的2600余件民事案件中,無一改判,無一發回重審,無一申訴,合格率達到100%。
開“巡回法庭”,為百姓“省心”
2005年4月,陳升霄調任曉關法庭擔任庭長,由于該鄉地處深山,山大人稀,他每次到山里走訪調查,都會深切感受到當事人到法庭接受調解、審判有諸多不便,還增加了訴訟負擔。于是,陳升霄開始琢磨,如何才能方便大山里的當事人進行訴訟?“如果能進村入戶,在案件發生地、當事人所在地建立臨時審判點,開‘巡回法庭’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陳升霄深知開“巡回法庭”不僅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且還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可為了讓當事人少花錢、少跑路,他毅然決定堅持開“巡回法庭”。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矛盾
在曉關法庭的7年時間里,陳升霄總是帶著國徽走村串寨、送法下鄉、巡回辦案。桐子營電站移民區、大巖壩國家500千伏變壓站線路旁、恩來恩黔高速公路施工現場……處處都留有“巡回法庭”和陳升霄的身影,他人在哪里,法庭就開到哪里,用自己的耐心、細心和誠心,靈活化解矛盾糾紛,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效果。多年來,他翻山越嶺9500余里,下鄉巡回審案978件,直接參加旁聽的群眾達到30000余人,不僅提升了當地群眾的法律意識,更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溫暖。
建立創新制度,助法務工作提速
為了提高基層法庭的審判率、執行率和調解率,2006年,陳升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司法協助員制度,在曉關侗族鄉的40個行政村分別邀請1至2名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村委會成員作為法庭司法協助員,借助司法協助員與群眾聯系廣、信息來源多、方法靈活多樣的優勢,建立起多渠道、多途徑的糾紛解決機制,化解訴訟過程中“人難找、證難取、執行線索難尋”的梗阻現象,極大地提高了審判質量和效率。
針對部分案件涉及土地、林業等各類糾紛多,相關部門缺乏配合,調解效率低下的現狀。陳升霄又適時創新推出了“N+1”聯動調處機制,借助公、法、司及相關部門聯合介入的力量,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銜接,從而將大量民事矛盾糾紛及時調處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步入新崗位,亦有新作風
2014年,組織上把他調整到行政庭審理“民告官”案件,走上新的崗位,他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大膽工作,在審理每一件行政案件時,履行好依法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積極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贏得群眾廣泛贊譽。
2017年,陳升霄調入立案庭工作,主要負責民事速調工作。設立民事速調機制,是2017年宣恩縣法院工作一大創新。為了及時化解當事群眾糾紛,陳升霄經常到矛盾糾紛發生地就地調取,巡回辦案,達到調取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和社會效果。今年以來調解的240件案件便是戰果,速調案件及時高效維護了訴訟群眾的正當權益,為維護當地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貢獻。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用真情和大愛堅守正義的陳升霄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法官”、“全國優秀法官”、“全國指導人民調解先進個人”、“湖北省勞動模范”“恩施州優秀共產黨員”等國家、省、州各類榮譽30余項,他的先進事跡被制成4集電視紀錄片《山區法官》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但是,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陳升霄沒有驕傲和自滿,而是以更高昂、更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他熱愛的法官工作中,用平凡鑄就輝煌,用無聲的“天平”旋律,繼續“演奏”和諧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