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贏”商(17)| 紡織企業“破繭”新生!“雙向分級”評估把涉企案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謝謝法官,我們這下可以安心生產了!您放心,我們一定按時還款!”石首某紡織企業負責人一邊接過調解書,一邊向法官露出久違的笑容。看著案件如愿調解,當事人雙方都滿意,壓在承辦法官劉榮濤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這是石首法院黨組成員劉榮濤審理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案件審理過程中,承辦法官適用石首法院涉企案件經濟影響“雙向分級”評估制度,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措施,讓企業面臨的危機化為轉機。
雙向評估:為企業增設“求生通道”
“看到你在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自評表上填的是黃色等級?能詳細講講是怎么回事嗎?”2024年4月,劉榮濤正在聯系某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從案卷中看,該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某銀行要求被告企業償還借款本金2839204.87元及相應的利息、罰息。“企業還在正常生產,但現在現金流短缺,短時間內還不上……”企業負責人向承辦法官講述困難,講明自評為黃色等級的原因。這是石首市人民法院營商環境先行先試的改革項目,通過企業自評、法院認定雙向評估對涉企案件經濟影響進行分級,評估結果用“紅、黃、藍”三色進行標識,再按要求分類精準處置,確保最大限度減少訴訟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黃色等級屬影響較大,應審慎采取司法措施。電話中,承辦法官與企業約定到工廠實地查看。
審慎司法:找糾紛化解“最佳途徑”
走進該紡織公司,機器轟鳴,銀線穿梭,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根據企業負責人吳某介紹,該紡織企業2021年被納入“規模以上企業”,2023年的產值達到了1.1億,為解決鎮域70余人就業及納稅作出過很多貢獻,但受2024年初的冰凍災害影響,企業的倉庫倒塌,棉紗受損,直接損失近200萬元。為恢復生產,企業重建并改造倉庫,影響了公司的現金流和還款能力。與此同時,該企業所在轄區鎮政府分別向法院、銀行去函,請求做好調解工作,共同支持企業發展。了解到企業近況,若一判了之,企業很可能由正常經營急轉直下,至停工停產的局面,經評估,法院將該案的經濟影響認定黃色等級,并按“雙向分級”評估制度要求,將調解貫穿始終,努力用調解方式化解矛盾,同時將對黃色等級案件處置辦法向院長辦公會報備。
多方調解:為黃色企業“保駕護航”
案件如何調取決于貸款如何還,經過詳細了解企業收支情況,評估企業還款能力,法官指導企業制定初步調解意見。在鎮政府派員共同參與下,承辦法官向銀行方釋明對該企業的評估結果并介紹企業生產情況、資金流現狀及長期還款能力,取得銀行方的認可,銀行同意調解。隨后法院召集企業與銀行協商,促成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該企業按月支付利息、罰息,本金分四期還清。
簡案不簡單,簡案不簡辦。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絕不是一句口號,而要落實在每一個案件中。今年自試行涉企案件經濟評估“雙向分級”以來,石首市人民法院受理涉企案件514件,案件標的約3.6億,經過精準處置,促成調解或以撤訴方式結案401件,調撤率達78.01%。下一階段,石首市人民法院將持續深入推進“雙向分級”制度落實落地,通過“雙向分級”全程評估、客觀評估、精準評估,為回應企業訴求、解決企業難題提供更加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