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跑路”退款難?法官有辦法!
被告:很抱歉!我們決定關門停業了。
原告:???!!!
那剩余的課程費用怎么退?
被告:要等……
案情簡介
2023年10月底,荊州市一家經營數年的少兒體能培訓機構突然在微信群向家長們宣布關門停業。對于家長們關心的退費問題,機構負責人表示“暫時無能為力”。
等家長們來到門店時才發現,這家培訓機構已經人去樓空了,先前“可以選擇將剩余課程轉到分店繼續上”的承諾也因分店停業而無法兌現。
無奈之下,其中6名家長選擇拿起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訴維權。
案件受理之后,沙市區人民法院法官吳慶生迅速啟動了法律文書的送達工作,但轉眼幾天過去,電子送達始終顯示被告未簽收,該機構負責人田某的手機也一直處在關機狀態。
“連送達都如此曲折,如果一判了之,執行也會是難題,案外還是要多做工作。”這是承辦法官的第一判斷。
最終,在多次撥打田某的電話依然被拒接后,法院通過短信向田某送達了法律文書。眼看法院的開庭傳票紛至沓來,田某終于現身,向法院主動打來了電話,表示愿意按比例退款。
承辦法官在電話里耐心開解,“只要能夠主動面對,事情就好解決了,先以調解的形式和家長在法院見一面吧。”
2月底的一天,6位家長和田某準時出現在法院,雙方一見面,便爭吵起來,家長們控訴培訓機構自停業之后對退費問題推諉躲避,田某則一直抱怨著自己所面臨的經營困境。
調解過程中,承辦法官一邊安撫家長的情緒,一邊向田某釋法明理,引導他誠信待人、積極面對,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田某當場支付了所欠款項。
雙方當場握手言和,一段僵持4個月的糾紛終于圓滿化解。調解結束后,田某鄭重地向承辦法官保證,對于另外幾十名還未起訴的學生家長,會主動取得聯系,按照今天的調解方案,一并解決退費問題。
怎么簽合同&怎樣維權
怎么簽合同
在簽訂此類合同一定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才能切實自身合法權益:
一、簽訂合同前多種途徑審查資質
選擇培訓機構時,首先要查詢相關培訓機構的辦學資質、營業執照,并在其培訓項目范圍內辦學,教學老師要具備教師的資格證或相關資格證書等。消費者可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各級政府網站查詢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避開存在安全隱患、無資質和有不良行為的校外培訓機構。還可以通過有相關經歷的親朋好友以及網絡查詢等方式對培訓機構的口碑、品質進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二、實地考察教學場地
消費者可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查詢機構經營場所,可以通過現場走訪營業場所等了解培訓機構的辦公場所、教學場地,了解機構的運行狀況、規模以及有關消防、衛生、食品經營等管理情況,看是否與其宣傳相符合。
三、仔細研讀退費條款
訂立合同時要仔細審查合同的退費條款,明確退費標準,如退班時如何退費、培訓達不到承諾效果、培訓過程中的人身安全等問題,應該讓培訓機構將口頭承諾寫進合同,可以采用補充條款或者錄音方式保存證據,避免發生退費情況時培訓機構拒絕引起糾紛。
四、明確合同內容及條款,厘清雙方權利義務
認真閱讀對方提供的格式合同,要注意合同主體,對免費課程、培訓方式、課程調整、師資變化、退費條款、違約金條款、場地變更、機構合并轉讓等涉及學員重大權利義務的內容應該在合同中作出明確約定。在簽訂培訓合同前主動詢問權利,保障知情消費,最好落實到合同協議中,不要輕信口頭承諾。
五、妥善保管相關證據
支付費用時盡可能采用銀行轉賬的方式,消費者應妥善保管相關憑證,注意留存好合同文本、付款憑證、收據、發票等證據。平時應保存好課時卡、相關培訓信息通知(如考勤、簽到、課程進展、剩余課時),保留與培訓機構的音頻資料、微信及日常溝通時的聊天記錄等。
怎樣維權
如果萬一不幸遭遇機構跑路,怎么辦?法官提醒大家,可以從以下幾點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固定證據
如合同、協議、票據、轉賬記錄、微信聊天記錄以及商家協商過程的照片、視頻、錄音錄像等。
二、積極協商
與商家協商退款,如協商無果,可以向當地消費者協會、工商管理部門等組織機構及行政部門反映,在相關部門主持下協商調解。
三、尋找平臺
依托商場、寫字樓、網絡平臺設置柜臺、商鋪或舉辦活動的,消費者可以依據有效證據向出租者、舉辦方主張權利,必要時尋求法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