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升級”積極助推矛調中心建設 “多維發力”主動開拓訴源治理版圖
助推矛調中心建設
開拓訴源治理版圖
今年6月6日,武漢江岸區綜治中心(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成并正式對外服務,江岸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從組織構架、人員配備、職能定位、品牌建設等多維度,助力轄區矛調中心建設,持續強化“社會調解優先、法院訴訟斷后”的矛盾糾紛化解理念,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內外銜接,深入推進多元解紛,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推動訴源治理面向實際、因地制宜、實現跨越。
01理念升級,陣地前移真融入
江岸法院主動將調解工作置于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之中,將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深度融入矛調中心建設,形成“聚焦訴前,深化拓展訴源治理”“精準止爭,凝心聚力多元解紛”“風險聯防,推動創新訴調對接”的“前、準、聯”三字工作方針。同時,依托矛調中心以區級中心輻射帶動街道、社區的“三級矛盾糾紛調處網”,優化解紛體系的觀念和體制機制,化解法院的訴前、訴中糾紛,對案件繁簡分流起到推動作用。
今年1月至今,江岸法院新收訴前調解案件數量占一審民事案件數量63.92%,訴前調解案件成功率54.72%,6月首次出現民事一審收案數較去年同期下降的拐點,表明江岸轄區大量的糾紛正在通過訴前調解和多元解紛機制得到化解。
02隊伍升級,夯實專業強支撐
江岸法院安排1名資深法官、1名法官助理和2名特邀調解員常駐矛調中心,在法官辦公室設立“政法先鋒服務崗”,由1名市政法先鋒隊員、青年法官按需輪駐矛調中心,直接參與糾紛化解,充分發揮專業優勢,6月6日至今,已受理委派訴前調解糾紛337起,調解結案成功率68%。除接受委派處理訴前調解案件外,還負責對入駐矛調中心的其他調解組織進行指導、培訓,根據需要參與聯合調解,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或出具調解書。
除常駐、輪駐人員外,江岸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調解團隊作為調解后備力量,給予矛調中心人員支持、技術支撐,目前江岸法院在冊特邀調解組織52家、特邀調解員243名,根據需要隨時加入矛調中心調解工作,積極推進矛調中心規范化、實效化運轉。
03品牌升級,特色創新有成效
江岸法院以“法潤江岸”黨建工作品牌為引領,將法院特色工作品牌入駐矛調中心,以品牌效應提升解紛效果。
作為最高法院授予的首批全國知識產權審判示范法院之一,江岸法院十余年來獲評多項國家級榮譽,入駐矛調中心設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室,發揮知識產權調解高效化、精細化、尖端化特點,已成功調處糾紛35起。
與區婦聯在矛調中心建立家事審判工作聯動機制,設立家事巡回審判點,在家事調解、家事調查等方面充分溝通、協同配合,將法院審判職能與婦聯維權職能相結合,共同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專設涉企糾紛調解室,開通涉企糾紛調處綠色通道,安排多家調解組織輪駐矛調中心處理涉企糾紛,與省金消保協會、區工會、區工商聯等簽訂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行業調解在高效化解涉企糾紛中的作用,調解成功涉企糾紛137起,8月在全區21個“億元樓宇”實現司法服務全覆蓋,以矛調中心為輻射打造具有江岸特色的涉企調解工作品牌,營造優質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04職能升級,一站解紛零距離
江岸法院將訴前調解、訴調對接、司法確認、指導立案、快審速裁、巡回審判等一站式解紛體系整體入駐矛調中心。
設立遠程調解室,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完成登記立案、委派調解、簽訂協議、申請司法確認等全流程在線辦理,內網互聯、平臺互通,實現簡便、快捷的“云上調解”。
設立科技法庭,對于調解不成且適宜速裁快審的案件直接開庭、就地化解,目前已有4起糾紛通過訴調對接后開庭調解成功。同時,科技法庭也是巡回審判、示范庭審、法治宣傳的場所,在處理批量物業糾紛時,江岸法院選取1起典型糾紛在矛調中心開庭,邀請居民代表、業委會、物業公司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旁聽庭審,以個案審判推動類型糾紛妥善調解處理,對街道、社區預防和化解相關矛盾糾紛起到了指導作用。
江岸法院在參與轄區矛調中心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效果,得到省、市、區各級領導充分肯定。下一步,江岸法院將繼續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充分發揮訴源治理、多元解紛的機制優勢、人員優勢、專業優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參與轄區矛調中心建設,勇于擔責、善于解難,巧用數字法治、智慧司法,為基層社會治理賦能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