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搭臺 好戲連臺
——紅安縣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庭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工作側記
2023年5月23日,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村干部、鄉賢在程河村“共享法庭”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婚姻糾紛。這是“共享法庭”自建設以來,由村干部組織村民一起共同化解的第16起矛盾糾紛。
黨委政府作“主導”
“這個‘共享法庭’,是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要著力推動更多的優質司法資源縱向下沉到基層第一線,與其他職能單位橫向連接聯動起來。”6月12日,紅安縣委書記劉堂軍在調研紅安縣人民法院占店人民法庭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的工作中,對程河村“共享法庭”提出了新的要求。
▲紅安縣委書記劉堂軍調研“共享法庭”
這是今年以來,紅安縣委領導第4次到“共同締造”示范點程河村實地調研指導工作。
2022年10月,湖北省法院召開發揮人民法庭職能作用服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工作座談會。會上,紅安法院黃建軍進行交流發言時談到,紅安法院將以創建“無訟村”為抓手,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
如何以創建“無訟村”為抓手,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以此推動人民法庭更好地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其中,少不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自紅安縣開展“共同締造”工作以來,紅安法院班子成員多次實地考察本縣“共同締造”基礎較好的幾個村落,并深入當地政府與地方黨委交流溝通,最后選定以“共同締造”示范點程河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八一村,作為法院“無訟村”創建工作試點,推動人民法庭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
為了確保法院參與“共同締造”工作與縣委相關工作部署同頻共振,紅安法院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工作原則,積極邀請縣委領導實地調研指導。在得到縣委領導的認可后,政府在資金、人員、場所等方面也給予相應支持:紅安縣委、縣政府給予專項資金200余萬元,高橋鎮、七里坪鎮人民政府先后將程河村、八一村作為“無訟村”創建工作試點,共同建設了“共享法庭”、法治公園、法治文化長廊等司法服務專屬場所。
“縣委組織部和縣法院聯合出臺了《人民法庭庭長列席鄉鎮黨委會議制度》,讓法庭庭長在我們鄉鎮黨委上就涉法事項提出意見建議。這是過去幾乎沒有的事,現在常態化了。”高橋鎮黨委書記王洪波說。
人民法庭庭長列席鄉鎮黨委會,是人民法庭參與“共同締造”的重要政策保障,也是紅安法院踐行“決策共謀”理念的創新舉措。其中規定:人民法庭庭長列席鄉鎮黨委會議,對會議議題和內容提出相關法律意見、建議,助力黨委適時調整決策部署。今年以來,紅安法院基層法庭庭長積極發揮“法治參謀”作用,累計14次列席鄉鎮黨委會為黨委決策部署建言獻策。
人民法庭當“主力”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游勸榮強調:人民法庭作為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能,應當在“共同締造”中發揮更大作用,要爭當“共同締造”生力軍。
“共同締造”生力軍,是上級法院賦予人民法庭的“角色定位”。
▲程河村群眾
“一開始看到法院的警車開過來,我還以為是來抓人了,就想著趕緊招呼小孩兒們回家,沒想到卻是來陪我們聊天、給我們普法的。”程河村村民王奶奶說道,“以后要是遇到不懂的法律問題,我就去找法庭。”
▲占店法庭“法治觀影”
5月11日晚7點,一場“法治觀影”活動在程河村“心靈驛站”拉開序幕。本場“法治觀影”以播放法治動畫片、法治宣傳片為切口,為在座的老人、兒童上了一堂生動的“普法課”。
▲占店法庭在法治公園普法
“村里留守老人、兒童較多,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一方面因為不了解法律,不能第一時間察覺到;另一方面是對法庭工作不了解,覺得進法庭‘丟面子’。”占店法庭庭長文嬌說,“我們法庭多多開展這類普法宣傳活動,既有利于做好矛盾糾紛的前端預防,更有利于拉近我們與老百姓的距離。”
▲八一村法治文化長廊
▲八一村法治課堂
同樣的工作,在七里坪鎮八一村也在積極開展著。七里法庭在八一村法治文化長廊旁,開展《民法典》進農村宣傳活動。活動中,法官和律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婚姻、繼承、合同、土地流轉等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共吸引了200余人參與聆聽。
這些活動的背后,離不開紅安法院黨組的精心策劃、有力推動。紅安法院黨組緊扣“共同締造”生力軍這個“角色定位”,推出“1、3、4”工作法,將法庭被動“坐堂辦案”變為主動“出門巡診”:抓牢“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共同締造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夯實“三平臺”陣地,以“庭室站點”為基礎,實地打造司法服務、矛盾化解和法治宣教的“前沿陣地”;健全“四機制”閉環,建立溝通聯絡、分析研判、考核評比、追責問責四項機制,確保人民法庭在當好“共同締造”生力軍的同時,更為積極地當好基層訴源治理、法治建設中的“主力”。
人民群眾唱“主角”
人民法庭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的效果好不好,最終是由人民群眾說了算。
梅勇是程河村村委會干部,在紅安法院占店法庭參與和服務“共同締造”的過程中,他積極參與該庭組織的“法律明白人”培訓,掌握了一些鄉村常見的矛盾糾紛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在“共享法庭”建設完畢后,他和村委會干部梅耀祖、婦聯主任楊彩云,應邀成為“共享法庭”庭務人員,同時被納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擔任調解員,成為“共享法庭”的工作主力。
▲共享法庭調解
為進一步打通司法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紅安法院在程河村打造建設了全市首家“共享法庭”,并選任地方優秀村干部擔任庭務人員負責日常工作。“共享法庭”以現代科技整合多方資源,推動實現“三個共享”:資源設備共享,法庭庭長、村綜治干部、能人鄉賢均可在“共享法庭”場所,通過“一網一線一屏”實現實時連線溝通;法律智慧共享,法庭干警定期對庭務人員進行法律指導、操作培訓,還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實時接入“共享法庭”,在線指導、答疑解惑;法治成果共享,“共享法庭”集成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臺、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等功能模塊,滿足人民群眾自主選擇法律服務。
▲共享法庭普法
“共享法庭”打破了法官單一調解格局,法官主要負責對庭務人員進行指導、培訓,更多的是發揮村干部、鄉賢、能人等參與調解作用,把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交給身邊熟悉的村民來勸導、化解。
在八一村村委會二樓的法官工作室,七里法庭庭長程紅斌指著墻上的《法官工作室“共同締造”輻射圖》介紹:“法院黨組考慮到轄區面積大、管轄村組多,于是安排法院機關民一庭與我們法庭結對幫扶,實現4名法官對76個村包保聯絡全覆蓋。從去年3月成立以來,法官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7件,成功率達100%。”
在八一村法官工作室的不遠處,有一個法治課堂。法治課堂是開展“法治夜話”活動、培養“法律明白人”的場所。在“法治夜話”開始前,法官會向群眾發放一本意見征求簿,由村干部或村民直接填寫日常生產生活中最需要法官講解的法律問題;活動結束后,又會向群眾發放一份反饋評價表,讓群眾對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等進行現場打分。
八一村村支部書記鄭喜中說:“法庭在我們村開展了多次普法宣傳活動,講的都是與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非常實用,還為我們精心打造了這個法治文化長廊,為老百姓學習法律知識、捍衛合法權益提供了便利條件,我為紅安法院點贊。”
漫步在程河村法治公園,四處可見法治宣傳欄、法治長廊。公園里,法庭干警面對面開展法律咨詢、以案釋法等活動,讓法律走進群眾心中、走進群眾生活。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辦事講法的優良風氣和“主人翁”思維,已成為程河村村民的常態,也是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