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打造知識產權糾紛解決優選地 服務保障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湖北省法院舉行知識產權宣傳周新聞發布會
4月23日上午,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法院司法助力知識產權轉化應用促進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
省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嚴開元,知識產權審判庭三級高級法官馮雅婧、吳晉,知識產權審判庭四級高級法官助理楊羽參加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省法院宣傳處處長鄧昭玲主持發布會。
2023年,湖北法院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堅持公正司法、能動履職,為助力湖北建設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和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堅實的司法保障。
聚焦執法辦案,促進和保障科技創新。全省法院牢固樹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理念,把司法辦案作為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基本途徑。依法保護科技創新成果,重點加大對光電子信息等我省五大優勢產業核心技術、成果保護力度,審結各類專利技術糾紛案件993件。在武漢某器件公司侵害技術秘密案中,法院有效打擊了離職員工非法披露前公司商業秘密和同業競爭公司使用不正當手段非法獲取、利用他人商業秘密行為,及時防止了作為科技創新前沿的半導體激光器芯片技術流失;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服務保障文化強省建設,審結著作權糾紛案件8741件。在武漢某科技公司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權屬糾紛案中,法院依法認定室內定位導航算法為特殊職務作品,確認了科技企業享有除署名權以外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有力地維護了科技企業合法權益并有效化解了科技創新的“后顧之憂”;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和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服務品牌強省戰略,審結涉商標、不正當競爭以及壟斷糾紛案件5584件,在“李時珍”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湖北法院從如何唱響“李時珍”醫藥品牌,規范湖北省中醫藥品牌良性競爭,建設“李時珍”產業集群的角度,在充分肯定黃岡某公司通過多年經營對“李時珍”知名度的貢獻后,明確表態“李時珍”簡稱不歸屬于任何一個企業,為中醫藥行業公平、良性、有序競爭發展保駕護航。
聚焦協同保護,共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知識產權保護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長期性的工作,湖北法院堅持統籌協調理念,構建一個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省法院與省知識產權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銜接合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開展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與省知識產權局共同推進設立知識產權聯合保護站,已建成289個知識產權聯合保護工作站,黃岡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服務站入選全國工商聯關于民營企業產權保護協同創新百佳實踐案例;推進知識產權跨區域一體化保護,與湖南、江西法院共建司法協作機制,推進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跨區域保護,加強湖北自貿試驗區法院司法協作,建立“宜荊荊恩”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等;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省法院聯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等相關單位,在推動共建國際化專業化“知識產權仲裁機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中心”“知識產權案例探索與研究中心”進行了積極探索,全力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能力水平;加強與仲裁機構、調解機構的協作,多渠道化解知識產權糾紛等。
聚焦職能延伸,為創新主體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嚴格落實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審慎采取強制措施,最大限度盡可能降低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負面影響。積極開展“下基層、察民情、暖民心、解民憂”實踐活動,開展司法助企專項活動,延伸司法服務觸角,搭建“高新企業有所呼,知產法官必有應”平臺,走進國家級科創園、走訪“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長江存儲、烽火通信等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為企業做好精準服務。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和“法官聯系點”,打通司法護企“最后一公里”。提供優質便捷訴訟服務,一體推進“最低成本、最少環節、最高效率、最優流程”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知識產權案件辦理提速增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宣傳教育,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公眾旁聽庭審,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普法宣傳。“京山橋米案”“學生狀告母校老師剽竊其學位論文申報專利案”“培訓試題抄襲案”“某某林1000萬元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等案件多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知識產權報》《人民法院報》《湖北日報》等媒體報道,效果很好。
聚焦精品工程,更好服務保障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知識產權糾紛解決“優選地”,為湖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更好司法服務和保障。強化知識產權司法裁判指引,通過發布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案件裁判指引》指導全省知識產權審判,推進裁判標準統一。嚴格保護重遏制,對重復侵權、毀壞或者隱匿侵權證據、拒不履行保全裁定等行為的,加大判賠懲治,在一起侵害“嘧啶胺”技術秘密案件中,對以商業間諜手段竊取他人核心技術秘密并拒不如實提供財務賬簿的侵權人,按侵權獲利三倍計算判決賠償權利人經濟損失1043萬元。健全證據規則,充分運用現場勘查、證據保全等措施,破解知識產權維權難題,在侵害CAD系列軟件侵權案件中,依法判決拒不配合證據保全的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賠償權利人經濟損失290余萬元。完善知識產權審判體系和能力建設,在2022年調整和新增22家基層法院作為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法院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實做細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機制,在審理涉“貴州茅臺”全省首例知識產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中,采用“3名法官+4名陪審員”七人合議制,依法處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健全知識產權案件繁簡分流機制,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襄陽中院的知識產權案件“簡案快辦”機制,推進案件審理全流程、全環節優化,實現繁案簡案的準確識別和繁簡分流,“簡案”平均審理時長34.85天。該項改革經驗入選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湖北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并在全國復制推廣。
據介紹,湖北法院遵循嚴格保護理念,2023年以來加大了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判賠力度,2024年年初省法院發布《關于充分發揮司法審判職能 深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十條措施》,要求全省法院對知識產權侵權案件進一步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為落實好嚴格保護理念,省法院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加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比例和力度;二是在法定賠償幅度之內,判決較高的賠償額度;三是通過正確運用證據規則,降低權利人維權難度。
2024年,省法院將持續貫徹嚴格保護理念,在全省推行知識產權繁簡分流、簡案快審,實現司法保護全面提速,將“嚴保護”“快保護”結合起來,防止權利人“贏了官司輸了市場”。同時為了更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的系統作用,省法院將以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為龍頭紐帶,聯合湖北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院校、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武漢市仲裁委等單位,完善知識產權矛盾糾紛解決咨詢、調解、仲裁、審判執行等全鏈條一站式工作平臺,推動共建國際化專業化“知識產權糾紛調解中心”“知識產權案例探索與研究中心”等,努力將武漢甚至湖北打造成為知識產權糾紛解決優選地,給予企業參與全國甚至國際競爭的創新勇氣、發展底氣,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優質產能落戶湖北,為湖北法治化營商環境繪制新的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