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扇門” 化解鄰里糾紛事
——讓矛調中心成為“矛盾終點站”
“我們真是好運氣,能遇到這么耐心的法官,幫我們化解了這起多年糾紛,終于可以把心放下來了!”在江岸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法官辦公室,兩位當事人在一場近四個小時的調解后雙雙握住了承辦法官的手,熱情表達著自己的感謝。這起糾紛是當事人直接申請江岸矛調中心調處的首例相鄰關系糾紛,未進入法院訴前、訴訟程序,現已調解成功。
基本案情
案件當事人李某和王某為江岸區某小區業主,該小區建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磚混結構,李王兩家為同一棟樓中間戶,隔墻緊鄰,李某家衛生間位于王某家臥室上方,共一面墻體,形成相鄰關系。2020年6月開始,王某臥室天花板和墻面長期出現積水浸漬發霉,王某向居委會反映,約請小區物業公司實地勘察。物業公司初步判斷漏水是李某家拆除原廁所與小陽臺之間的墻體并改變房屋結構且防水施工不到位,而造成衛生間的生活用水持續下滲所致。
兩年間,物業公司和居委會多次組織雙方調解未果。王某認為李某避而不見,沒有協商誠意,決心提起訴訟。在起訴前,王某收看新聞時得知,江岸區成立了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尋求幫助。
順利調解
該糾紛經登記后當日被分配至江岸法院常駐矛調中心的法官進行處理。法官立即聯合法院派駐的特邀調解員,一起通過現場約調、電話溝通等多種方式,了解雙方意見以及分歧所在,核查漏水點并積極提供多種調解方案。
法官和調解員的誠意打動了雙方,兩家相約在矛調中心進行溝通。李某向王某解釋了自家情況,原來李某的家屬身患重癥,實在無心無力顧及維修事宜,加上該房是購買的二手房,原房主曾維修過,李某認為維修義務應由原房主以及維修人員承擔,但現在也無從聯系,所以一直很消極。困擾王某兩年多的心結得以打開,王某換位思考理解了李某的難處。對于王某的主張,經過法官耐心細致的辨法釋理,李某的認識也得以轉變,雙方最終握手言和,就維修事宜達成一致意見,矛盾糾紛得以化解。
鄰里糾紛無小事,矛盾能否得到妥善解決,不僅關系到鄰里和睦,更關系到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江岸法院入駐矛調中心設立法官辦公室和多個功能調解室,始終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實現內外聯動、多元解紛,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用心用情在當事人之間架起“溝通橋”,逐步成為受理轄區群眾反映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的重要窗口,真正將有溫度的司法服務送到人民群眾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