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事實索賠400萬?這很“刑”!
鄂州中院發現“案中案”后
及時向公安機關移送線索
虛假訴訟不僅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也嚴重侵蝕社會誠信基礎,破壞營商環境。近期,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辦理一起涉企民事糾紛案件時發現“案中案”,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移送犯罪線索。最終企圖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索賠的修某光,被判處有期徒刑。
此前,湖北某科技公司以35萬元的總價,向南京某貿易公司購買斯凱孚(SKF)品牌軸承10套。雙方合同約定,賣方提供的產品從正規渠道進貨,不帶任何假貨、水貨、次貨或再生使用產品,假一罰十。
湖北某科技公司到收貨倉庫看貨時,指出貨物有問題,遂在提貨時辦理了現狀保全證據公證,并將貨物帶走保管。隨后,湖北某科技公司向南京某貿易公司發出《貨品質檢異議告知函》,主張無法確定軸承確系正品。
雙方將涉案貨物交由斯凱孚(中國)銷售有限公司鑒定。斯凱孚出具的鑒定書顯示,涉案軸承產品并非該公司或其關聯方生產。
據此,湖北某科技公司向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南京某貿易公司返還已收貨款35萬元,并按照合同“假一罰十”條款賠償350萬元,另賠償造成湖北某科技公司對第三方買賣合同不能履行而產生的經濟損失22萬余元;同時,要求斯凱孚方面承擔連帶責任賠償損失。
一審法院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湖北某科技公司上訴至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在該民事案件的二審過程中,湖北某科技公司向法院申請出具調查令,欲前往與之簽訂軸承買賣合同的第三方、濟南某壓縮機設備公司取證。訴訟一方的律師單獨調查取證,可能有失公允。為查清事實,鄂州中院法官決定依職權,前往濟南實地調查。
就在法官到達濟南某壓縮機設備公司時,湖北某科技公司致電法院,以糾紛已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為由提出撤訴申請。湖北某科技公司的反常行為,引起了法官的懷疑。通過一系列調查,法官認為該案可能涉嫌合同詐騙、虛假訴訟犯罪,遂向公安機關移送犯罪線索。
公安機關偵查后還原了真相,被告人修某光將涉案軸承帶回自家倉庫保管期間,故意調換了涉案軸承。
原來,修某光以湖北某科技公司名義與濟南某壓縮機設備公司簽訂了虛假的采購合同。與此同時,修某光又以湖北某科技公司股東郭某的名義,向南京某貿易公司采購10套斯凱孚品牌軸承,雙方簽下載明“假一罰十”的買賣合同。此后涉案軸承被調包,便有了修某光以公司名義起訴至法院索賠共計400余萬元一幕。在這一過程中,修某光甚至主動向與湖北某科技公司簽訂虛假合同的濟南某壓縮機設備公司支付違約金13萬余元。
至此,一場蹊蹺的民事糾紛案件,變成了涉嫌虛假訴訟的刑事案件。
最終,法院判決:修某光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虛假訴訟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