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 湖北法院實踐(10)| 五峰:橙黃橘綠時,“青春背簍”普法行
橙黃橘綠時,五峰群山層林盡染;漁洋河畔,魚翔淺底,冬日暖陽透過兩岸樹葉的縫隙灑下點點斑駁,人們三三兩兩在步道上散步。
“我們這里有山有水,能聽見蟲鳴鳥叫,一年四季都很愜意……”優美環境和怡人生活的背后,正是五峰扎實踐行生態司法創新的一個縮影。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湖北省西南部,全境皆山,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蓋率81%,是宜昌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五峰法院作為宜昌唯一掛牌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的基層法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環境資源審判作為全院重點工作高位推動,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全面發力,不斷提升“生態+審判”質效,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筑起了堅實的“司法屏障”。
“被告人譚某甲犯非法狩獵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五個月;被告人譚某乙犯非法狩獵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緩刑二年;被告人羅某犯非法狩獵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緩刑二年。” 7月17日,五峰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以巡回審判的方式,在牛莊鄉牛莊村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涉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并當庭宣判,“法檢”兩長同庭將審判庭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
巡回審判現場
據悉,被告人譚某甲、譚某乙、羅某3人以售賣為目的,在夜間使用頭燈照明行獵的方法,共獵捕野生蟾蜍1658只。經鑒定,被告人所獵捕的蟾蜍均系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蟾蜍屬中華大蟾蜍,是湖北省重點保護陸生動物,受法律保護。
五峰法院環資審判負責人介紹:“五峰山大人稀,部分邊遠鄉村群眾法律意識不高,法治基礎薄弱,巡回審判不僅方便了當事人參與庭審,更是通過審理一案、警醒一批、教育一片,提升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意識的重要舉措。”
五峰法院傳承和發揚“背簍法庭”司法特色品牌,在灣潭鎮掛牌設立“兩山”實踐創新巡回法庭,對涉環境資源刑事案件通常以巡回審判的方式公開審理,通過“行走”的庭審,把生態司法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五峰實踐。自“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掛牌以來,通過巡回審判共辦理環境資源案件68件,累計判決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2.6萬元,督促當事人補種樹木30余畝、7000余株,足跡已遍布全縣8個鄉鎮。
“兩山”實踐創新巡回法庭
“我愿意履行承諾,但因生意失敗現在無能力支付,請求寬限一段時間。”3月,一起涉及農民群體性勞務工資問題案件在“線上”開庭,22名茶農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遠程視頻連線,被告朱某某當庭表示愿意積極履行支付責任,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高效解決茶農憂“薪”事。
五峰是“世界茶旅之鄉”,“一茶兩中”(茶葉、中藥、中蜂)生態產業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五峰法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妥善處理涉及茶企茶農案件38件,幫助企業解困,促進茶農增收,不斷夯實鄉村共富根基,為守護特色產業注入強勁法治力量。
五峰青崗嶺生態茶園
聚焦重點村、重點企業、重點景點、重點項目和文化遺產等對象,成立了1個巡回審判點、2個實踐基地和3個司法服務聯絡站,近距離服務保障;開展“一企一法官”結對服務,由17名員額法官聯系服務17家重點企業,護航企業健康發展;先后出臺《服務保障“林藥蜂”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強中藥產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實施方案》《服務全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方案》,為做好特色產業保護后半篇文章建立起了制度支撐。
百溪河流域湘鄂生態司法保護協作共建基地揭牌
國有北風埡林場設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揭牌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3月9日,五峰法院與湖南省石門縣法院簽訂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跨省域協作框架協議,共同保護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百溪河國家濕地公園。7月6日,五峰、長陽、宜都、松滋、鶴峰、巴東、石門湘鄂七縣市“林長制+生態司法”區域合作首次輪值座談會在五峰召開。
與石門法院簽訂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跨省域協作框架協議
七縣市“林長制+生態司法”區域合作首次輪值座談會
“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不能僅憑一家之力、一地之謀,而應注重協同聯動,創新司法協作。”五峰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蔣正說。
近年來,五峰法院立足環境介質流動性特征,把握生態系統完整性,積極推動完善跨區域協作、跨部門聯動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會同林業、水利等部門,完善“林長+院長”“河長+院長”機制,創新建立“森林法官”“流域法官”制度,由16名法官定點聯系一個國家森林村或省級生態村,8名法官每人聯系一條縣內主要河流,通過巡林巡河、多元解紛等途徑,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流域法官相關經驗做法被《省河湖長制工作簡報》刊登;連續兩年參加“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撰寫論文分別獲三等獎、優秀獎;參與《<長江保護法>理解與適用》編寫工作;適時展現宜昌生態司法工作特色,一則案例入選“全省十大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3月24日,全市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會議在五峰召開,五峰法院在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蔣正在武漢參加首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并作交流發言
在“五峰法官林”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南河“流域法官”工作站揭牌
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一紙裁判并不是案件辦理的終結,通過司法裁判,使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修復才是最終目標。五峰法院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理念,創新采用修復性判決,判令責任人承擔環境修復義務,并將修復情況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量。與此同時,創新建立“補植復綠+社區矯正”模式,在長樂坪鎮柴埠溪村建立補植復綠司法修復示范基地及五峰法官林,組織社區矯正人員到補植復綠司法修復示范基地補種樹木并開展警示教育,真正做到了懲罰違法犯罪、賠償經濟損失、修復生態環境“一判三贏”。
承辦法官對補植復綠苗木檢查驗收
生態司法,既要懲過,更要宣教。為此,五峰法院成立“青春背簍”普法宣講團,打造“青春背簍”法治夜校品牌,由24名35歲以下的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組成8支宣講小分隊,在“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帶隊入村組、到社區、進學校開展生態法治宣傳,從司法守護者的角度講好生態保護故事,把打通生態保護“最后一公里”變成“零距離”。
五峰法院在白巖坪村召開“生態共同締造”屋場會
“青春背簍”普法宣講團在灣潭鎮開展法治宣傳
生態保護,久久為功。加大生態資源案件懲處力度、助力鄉村振興、強化司法宣教……隨著柴埠溪、后河、百溪河等多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補償基地的落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畫卷正在五峰大地徐徐展開。
“下一步,五峰法院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加快推進環境資源審判能力現代化,為宜昌爭創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和五峰爭創全國“兩山”實踐創新示范縣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蔣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