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 69億資產如何盤活
——看武漢法院“外科手術”式搶救困難企業
△《湖北日報》2022年10月03日第04版
9月29日上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編辦批復,中部首個破產法庭在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揭牌。
“盤活資產69億元,釋放土地資源3400畝、房產約131.9萬平方米,妥善安置職工2361人。”近年來,武漢法院探索運用破產手段挽救危困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有效實現了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動能轉換。
“武漢‘辦理破產’營商環境指標入選‘全國標桿’。”連續兩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報告》評價。
重整兩年后 這家鄂企脫胎換骨
“破產不是目的,是手段。”這句話在武漢翼達建服公司復蘇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武漢翼達,湖北曾經最大的塔吊安拆龍頭企業。由于管理粗放,最終資不抵債,被迫停產。
“該公司擁有近300名技術人員和遍布全國的銷售渠道,多年積淀的有形及無形資產,含金量不低。”武漢中院的法官們對武漢翼達的經營情況、行業地位、資質價值等進行了詳細調查。
“如果能通過破產重整制度加以挽救,避免破產,對債權人、債務人、股東、職工乃至關聯企業等都是多贏的結果。”經過認真研判,2017年6月19日,武漢中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武漢翼達提出的破產重整申請。
“既要償債,又要保留住企業現金流,迅速恢復生產……”審判團隊與各方開展“頭腦風暴”,反復切磋,彌合分歧,勸說大家向前看,以時間換空間。2019年初,市場化的重整計劃獲5個表決組高票通過。
重整后,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行業巨頭中聯重科持有超53%的股份,成為控股股東。至此,武漢翼達在保留主業的前提下,成為擁有強大行業背景與實力的股份制公司。從資不抵債,賬上僅余9000元,到新能源建設領域井噴式擴張,年營收2億元。
專利被繼承 瞪羚重獲生機
由于巨額擔保、債務逾期等,湖北華奧安防科技公司陷入困境。2020年11月,武漢中院裁定受理該公司破產清算案。
在新三板掛牌,是武漢市瞪羚企業,公司積累了大量原始數據,擁有多項技術專利,進入破產程序時還有多份平安城市運營合同未履行完畢,存在較高重整價值。
武漢中院及時指導管理人與主辦券商對接,按規定披露各項信息,避免公司被終止掛牌。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并積極推動洽談會商。2021年11月29日,武漢中院裁定華奧科技公司轉入重整程序。
目前,另外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全力參與重整計劃,相關的專利技術、行業資質、數據和后期運維訂單將全部由新公司繼承。
“避免了無形資產被束之高閣,這為本地科技型種子企業的重整探索了一條可復制的經驗。”武漢大學教授張善斌認為。
府院聯動一盤棋
“3萬工資和社保都打到了賬戶上。”9月1日,中都建設公司的老職工謝曉平為上大學的女兒打去了生活費和學費。
2021年5月,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該公司破產清算案。查明尚有未收回的1421.10萬元應收工程款。
然而由于欠繳稅款,該公司已被稅務部門納入非正常戶,無法開具發票,工程款也由此難以收回。
近年來,武漢相繼成立破產工作市、區府院聯動領導小組,參與單位達到20多個,包括稅務、公安、市場監管、金融等部門。在這起案件中,新洲區法院向同為小組成員的新洲區稅務局發出協助公函,雙方反復探討,最終從技術上找到辦法,解決了開票障礙,成功收回了工程款。140余名職工分兩批領到拖欠的工資和社保。
“民生優先,穩定優先。”武漢破產法庭負責人介紹,不少破產典型案例都涉及到了府院聯動機制。在政府支持下,運用一盤棋思維,凝聚多方處置合力,隱性壁壘已逐步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