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
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教育學習的主旋律似乎一直不在于對思維的認識和鍛煉,而是更關注知識的吸收。但是我們的所做、所求、所感又無一不受到思維的影響,特別是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充斥著多樣化、碎片化的各類信息,如何有效的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使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決策和思維中獲得幫助,理查德·保羅和琳達·埃爾德的這本書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系統、理性、有效的方式。
書中鼓勵讀者去建立的批判性思維并不是盲目質疑一切的思維,而是一種自我引導、自我訓練、自我監控以及自我矯正的思維。作者將思維分成三個層次:一是較低層次的思維,不會反省,常常依賴自己的直接且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利特征和自我蒙蔽性;二是思維的高級層次,會選擇性反省,但缺乏一貫的公平合理性,而在詭辯方面往往很有技巧;三是思維的最高層次,則會反省外顯化,具備最高水平的技能和一貫的公平合理性。那么作為法律從業者的我們,則理應去追求成為具備認知謙遜、認知勇氣、認知一致、認知堅毅,能夠換位思考避免認知惰性,能夠依賴推理遵從證據和推理的指引,能夠思維自主的獨立思考者。
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更要知道如何去鍛煉我們的思維,所以作者在書中不僅告訴我們“沒有任何東西比可靠的思維更有用”,還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具體方法,作者將各種批判性思維原理與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相結合,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人的一種特質而非工具,鼓勵讀者不斷反思,并按照書中介紹的步驟去實踐。那么具體而言如何逐步成為一個批判性思維者呢?書中給出了解答:一是利用“浪費”的時間,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二是將思維標準內化,分段逐一養成習慣;三是保留一份思維日記,用于隨時自省;四是訓練認知策略,矯正自我中心性的即刻固化;五是重塑你的性格,每個月聚焦一種高級思維要素的養成;六是面對你的自我,記錄反省并及時復盤;七是重新鑒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讓生活接近自己想要的樣子。
“心靈自主,天堂地獄皆其定。”學習做一個自己思維的批判者,提升思維的品質和技巧,讓思維幫助我們作出更佳決策,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信心滿滿的實現職業目標和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