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大家談② | 統籌謀劃 強力推進 注重創新 全面推進轄區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
2021年以來,按照湖北省法院關于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的工作部署,咸寧中院結合實際,統籌謀劃、強力推進、注重創新,全面推進轄區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根據前期調研情況,著眼優化布局、調整職能、完善機制、強化保障,推進人民法庭工作體制性機制性轉變,研究制定了《關于推動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制定了24項具體工作舉措,確定了全市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總體工作目標,即用兩到三年時間,通過實施人民法庭布局優化、功能提升、機制建設、訴源治理、物質保障、隊伍建設“六大工程”,實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機制健全、治理有效、保障有力、隊伍高能“六大目標”,打造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咸寧樣板”,開創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新局面。
抓統籌協調。認真落實省法院關于“上級法院為下級法院服務,綜合部門為業務部門服務”要求,指定市中院相關部門負責對人民法庭工作進行對口指導,將省法院的工作要求第一時間傳達到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推動法庭優化布局,在全省率先探索構建“庭室站點”訴訟服務網絡,統一規范全市法官工作室、訴訟服務站、巡回審判點主要工作職責。建立人民法庭文化裝飾素材庫,統一規范全市巡回審判點、法官工作室、訴訟服務站的標識標牌和主要職責,實行“一牌一號”“一牌一碼”,打造“黨建+法治+清廉+特色”人民法庭文化品牌。
抓比學趕超。建立全市人民法庭工作聯絡群,及時向基層法院分管法庭工作的院領導、人民法庭庭長等分享省市內外法庭工作新動態、好做法,通過日分享、月通報、季調度,積極營造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比學趕超工作氛圍。構建考核體系,制定出臺人民法庭工作考核辦法,設立服判息訴率、建立立審執一體工作機制、舉辦“法治夜校”、發放“兩令”、提出司法建議、“室站點”實質化運行等考核指標,對轄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進行考核,根據考核情況逐一向轄區法院書面反饋整改問題清單,樹立了鮮明的工作導向。
抓示范引領。堅持以點帶面強化正向引領激勵,兩級法院“一把手”帶頭深入“庭室站點”、鄉村社區調查研究,幫助人民法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分管人民法庭工作的院領導每周開展一次調研、每月進行一次調度,成為工作新常態。推進“一庭一品”“一庭一策”落細落實,打造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相融合的人民法庭“咸寧樣板”。市中院領導對口包聯10個人民法庭,3個民庭對口指導轄區馬橋、溫泉等8個專業化法庭轉型工作,匯編最高人民法院2021—2022年發布的141個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做到各基層法院分管院領導和每名人民法庭庭長“人手一冊”。
抓機制創新。在直接立案機制上,推動全市人民法庭普遍設立訴訟服務窗口,全面受理立案登記、材料收轉等業務,實現立案功能全覆蓋。在繳費退費機制上,全面推廣掃碼繳費,精簡退費流程,推出“法定退費”一日退還服務。在高效送達機制上,在人民法庭推行“線上+集約+線下”相結合的法律文書送達模式,推進電子送達向執行領域延伸,實現電子送達和郵政集約送達全覆蓋。在類案快審機制上,推進繁簡分流、快慢分道,實現訴訟要素化、庭審模塊化、裁判格式化,最大程度縮短辦案周期。在執行機制上,大力支持人民法庭特別是鄉村法庭積極探索“審執一體”辦案模式,對人民法庭審結的案情簡單、爭議不大、標的較小或者財產在本地轄區范圍內的案件,以及由人民法庭執行更加便利群眾的案件,原則上由人民法庭負責執行。
抓科技支撐。主動適應時代之變、科技之勢,努力讓人民法庭在規范化建設中插上信息化翅膀。堅持惠而不費原則,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設集視頻會議、培訓交流、在線調解、互聯網開庭等功能為一體的人民法庭多功能室,為法庭干警工作學習和人民群眾參加訴訟活動提供便利。探索建設“鄉村e法官”“企業法小二”,把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最及時、最便捷、最友好地提供給人民法庭和基層群眾。成立“咸小蜂”智慧法院運維團隊,定期到人民法庭開展現場培訓,通過“面對面送知識,手把手教技能”的模式,將智慧法院建設成果“下沉”到最前沿、最末端、最基層,幫助人民法庭干警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
“布局優化工程”規模成型。將全市36個人民法庭優化調整為35個,增設35個巡回審判點并入駐鄉鎮綜治中心(人民調解中心),在45個村、12個社區設立法官工作室57個,在9個重點企業、5個工業園區和8個旅游景區設立訴訟服務站22個,司法服務“觸角”有效延伸,“庭室站點”訴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優化布局貢獻了咸寧方案、咸寧智慧。
“功能提升工程”亮點初顯。經省法院批準,將8個城區法庭轉型為專業化法庭,“綜合性法庭+專業化法庭”協同發力,打造了各具亮點特色的現代化法庭集群。崇陽法院白霓人民法庭作為綜合性法庭聚焦鄉村家風建設、咸安法院溫泉人民法庭作為專業化法庭有效化解房產糾紛等做法,被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紀實節目《人民法庭》專題報道。咸安法院馬橋人民法庭轉型為家事少年專業化法庭后,引入特邀調解員、心理咨詢師等力量,著力打造青少年法治實踐基地,被確定為“2023—2024年度全國維護青少年權益崗創建單位”。通山法院南林人民法庭作為綜合性法庭,因地制宜融入鄉村屋場文化,通過“法治夜校”將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被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專題報道。
“機制建設工程”持續深化。推行直接立案機制,全市人民法庭直接立案訴訟案件7920件,占人民法庭辦理訴訟案件的46.92%。推進類案快審機制,全市設立專業化法庭8個,專門或者集中負責審理涉房地產、道交、勞務、物業、少年、家事等案件。探索審執一體機制,2022年以來全市人民法庭直接辦理執行案件1496件,執行到位金額10398.1萬元。推廣高效送達機制,人民法庭送達難問題發生革命性轉變。
“訴源治理工程”積極推進。積極建言獻策活動,各人民法庭開展針對審判執行工作中發現的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及時向轄區黨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議,主動當好“法治參謀”,促進實現“抓前端、治未病”。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依程序向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村委會等發出司法建議37份,較2021年有大幅增加。赤壁法院神山人民法庭針對農村自建房施工風險問題發出司法建議,轄區同類案件同比下降58%,相關做法被《人民法院報》頭版刊載。
“物質保障工程”建設規范。法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35個法庭均配有執法辦案用車,33個人民法庭建成集視頻會議、在線調解、互聯網開庭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室,27個綜合性法庭全部建成小圖書館、小運動室、小浴室、小食堂、小菜園的“五小工程”,5個法庭聯合公安派出所設立駐庭警務室,通城法院新建的城關人民法庭順利竣工投用,對全市人民法庭標識設置進行統一規范,達到了見標識即知人民法庭的效果。
“隊伍建設工程”有效增強。2022年以來,法庭與法庭之間、法庭與機關之間輪崗交流103人次,18名新入額法官、15名新招錄法官助理到人民法庭工作。2022年度,多個人民法庭集體和個人受到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