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媽VS繼父的撫養權爭奪,看法官如何用司法溫度熨平家事褶皺
一件“尋常”的離婚糾紛
楊某年輕外出打工時,在工廠與熊某相識并發展成男女朋友,但楊某懷孕后熊某不告而別、不知所蹤。李某系熊某同事,因年紀較大尚未婚育,便主動承擔起照顧楊某的責任,久而久之楊某心生情愫,跟隨李某回到其老家生下女兒小夢,后楊某和李某登記結婚,雙方繼續在外打工共同撫養女兒小夢。六年多的夫妻共同生活中,楊某與李某經常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吵,雙方自2021年4月開始分居,分居期間李某將小夢帶回其老家。楊某遂訴至法院要求與李某離婚,女兒由其撫養。
一場“非常”的撫養爭奪
案件如期開庭,庭審中李某出庭應訴表示不同意離婚,雖然與女兒小夢沒有血緣關系,但勝似親生,有割舍不斷的父女情誼,即使離婚,女兒也應該由其撫養,而且不需要楊某支付撫養費。楊某則認為雙方分居滿兩年,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應準予離婚,且李某系小夢繼父,自己撫養女兒則更為適宜。至此,生母和繼父的撫養權“爭奪戰”打響。
一次“正常”的走訪詢問
庭審后,承辦法官欲組織雙方調解,但李某卻避而不見無法聯系。為尋找撫養權歸屬的最優解,承辦來到李某住所地和小夢就讀學校走訪調查,雖然沒有找到李某,但通過與村干部及小夢老師溝通后了解到,李某比楊某大十五歲,性格內向,其雖然是繼父,但對孩子的生活起居及學習教育十分上心。但基于小夢已滿十周歲,撫養權的歸屬也應尊重孩子的真實意愿,承辦法官單獨詢問了小夢本人,其表示還是更愿意隨母親楊某一起生活。
一起“經常”的聯處聯調
雖然王法官對如何判決已有了成熟的思慮,但一判決就是夫妻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裁定就是孩童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在李某聯系不上的情況下一紙判決雖能結案,但不一定事了,甚至不排除李某因多年辛勞付諸東流產生過激行為。
承辦法官通過老師得知學校馬上放暑假,李某會去接小夢回家,遂請求鎮政府予以支持協助,統籌派出所、司法所、村治調主任等解紛力量,最終在學校的幫助下,成功與李某見面,承辦法官和調解員們一起從情理與法理的角度為李某分析利弊,化解其心中的不滿和疑慮,在長達三小時的耐心調解后,李某表示愿意放手,夫妻好聚好散,只是對女兒多有不舍,養育女兒多年理應得到補償。后王法官又背靠背與楊某溝通做工作,要求其給予李某一定補償。次日,雙方在法院達成協議握手言和,小夢的撫養權歸屬塵埃落定。
一段“異常”的法官寄語
李某:
愛孩子,想要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為人父母的本能。但是,愛不僅是沖動、是本能,還是冷靜、是克制。強扭的瓜不甜,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人格,不是可以隨意爭奪、處分的物品,也不是打上價格標簽談判的籌碼。無論是朝夕相伴還是分道揚鑣,別讓肆意的爭奪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相信在你送母子離開時,小夢的那句“爸爸,我會回來看你的!”定會讓你感知愛的傳遞,深信人間值得。
楊某:
對于撫養權的歸屬問題,《民法典》同時規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和“尊重子女真實意愿”兩個原則,當這兩個原則相沖突時,法官的糾結就是在法理與情理的對視中斟酌利弊,辨析詮釋法律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無法保證作出的決定絕對正確,但這已然是綜合考量后撫養權歸屬的最優決策,血濃于水,但親情也離不開愛的灌溉,即便有血緣關系作為底牌,給予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懷才是最大的底牌。